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山寨洋建築:一種文化迷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21 14:47:27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上海“泰晤士小鎮”街景

哥特式教堂直刺蒼穹,中世紀風格建築比肩而立,一名穿著英國皇家衛隊制服的男士在街邊游來蕩去……置身此情此景,沒有人會懷疑,這是徜徉在某個歐洲小鎮上。

但其實,這只是上海一個名叫“泰晤士小鎮”的房地産開發項目,距離市中心只有一個小時車程。在山寨歐美建築的風潮中,這還不算什麼奇聞軼事。君不見,山寨凡爾賽宮、山寨白宮、山寨威尼斯小鎮等紛紛拔地而起,廣東惠州還雄心勃勃“按原尺寸複製”奧地利小鎮哈施塔特。

很多人感覺,住得起西式建築,是身份的象徵,就能找到社會精英的感覺;還有人認為,建得起西式建築,是發展的證明,甚至是中國崛起的名片。表面上是崇洋媚外、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內心裏有一種扭曲的審美觀,以洋為尊、以洋為美。

在此心態下,很多城市為複製洋建築不惜血本,煞費苦心;就算力有不逮,至少也要全球招標、國際認證,請來洋設計師助陣;再不濟,也要把建築搞得奇形怪狀,以為那樣才洋氣,生命之環、“秋褲門”等不倫不類的建築就讓人哭笑不得。

中國的建築史源遠流長,且不論阿房宮、大明宮、明清故宮等皇家宮苑,也不説萬里長城、園林藝術等人文景觀,單看像懸空古寺、趙州橋這些中國建築史上的小浪花,也足以在世界建築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昔日輝煌,如今卻大有一筆勾銷之勢,一味模倣竟至於完整地複製粘貼,著實令人啼笑皆非。

殊不知,跟在歐美屁股後面亦步亦趨,最好也不過是一個模倣者,搞不好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以洋為尊、以洋為美,説到底是一種文化迷失。舊的打破了,新的還沒有建立起來,青黃不接之際,建築的想像力急劇萎縮,審美取向也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搖擺不定。

現代化是一個趨同的過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建築想像力和審美尤其需要“最炫民族風”。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北京香山飯店,就掀起了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而貝聿銘本人的建築設計,也深得傳統精華、盡顯中國元素。

毛澤東曾這樣描述新中國的文化願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所謂民族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具有中國氣派、中國特色。我們的建築,何嘗不應如此!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