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張子康 羅怡:中國的美術館發展現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31 14:19:58 | 文章來源: 《美術館》

本文節選自《美術館》一書,作者:張子康 羅怡

在中國,美術館的定義一直都不那麼清晰。在第一節中,我們已經講過,"美術館"這一中文名稱直接援引自日文譯名,其英文名稱"Art Museum"所含有的"博物館"之明確義旨在"美術館"中先天缺位。美術館經常會被簡單地看作展覽館、文化宮甚至畫廊,而完全沒有被作為博物館來看待。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甚至沒有一個完整概念上的美術館。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國內興起了一撥公立美術館建立熱潮。中國的美術館建設進入了復蘇階段,進而成為不少較發達地區的階段性文化命題。以上海美術館、深圳美術館等新館的落成開放為標誌,許多省市的場館建設從無到有,部分地方政府甚至私營企業也開始把注意力投注到文化硬體的建設上來。藝術學術上的發展要求美術館必須突破原來單一的展覽陳列的功能,逐漸向國際化的美術館形態靠近。經過一二十年的發展,美術館的典藏、保存、展示、研究、教育、推廣、社會服務等功能才日益完善豐富起來,並與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文化藝術娛樂活動的群藝館、以流動陳列展示為主的展覽館、以固定展覽各類文物為主的文物館以及承擔專業教育功能的藝術院校、承擔創作生産的各級畫院、作為專業理論研究機構的藝術研究院區別開來。不過,功能劃分的略見清晰,並不意味著人們對美術館的本質與性格完全了解清楚。

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了民營美術館建設試驗期。成都上河美術館、瀋陽的東宇美術館紛紛成立,但都沒逃脫"隕落"的命運。2003年前後,中國藝術品市場大面積復蘇,各種名目的民營美術館叢生,成為藝術界一大現象。畫家聚居地宋莊,就一下子涌現出來八家民營美術館。(媒體曾報道,僅南京市就有三十多家"美術館",似乎街頭隨便有藝術氣息的小商店,都可以叫做"美術館",可見美術館的正名有多麼重要。)不過,除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等少數機構已站穩腳跟之外,大多數或煙消灰滅,或茍延殘喘,或名存實亡。民營美術館不斷涌現,是中國産業轉型帶來的投資衝動,亂象橫生之中,挑戰著我國傳統的美術館管理體制,挑戰著美術館建設與評價的國際遊戲規則,諸多民營資本的介入,不僅在醞釀更大更高的産業整合,也在醞釀體制突破。

今日美術館作為民營非企業美術館發展的先驅,正是這個時代的特殊産物。目前的藝術界,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含混不清的狀況中發展著。綜觀目前中國的"美術館"與"藝術非營利機構",大致歸納出以下類型:

1.各級政府直接設立的國有美術館。類似于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屬於國家事業性單位,享有國家的行政費用和發展補助。

2.民營、但享受政府間接支援的美術館,如炎黃藝術館、何香凝美術館,屬於民辦公助,主要在職員工都列入國家事業單位編制,是理事會領導下的公益性機構,屬於國家事業性單位的範疇。炎黃藝術館的基礎運作資金是出於黃胄先生對國家捐贈成立的基金(被民生銀行接管後,出資方為民生銀行)。2005年成立的OCT當代藝術中心在行政上直屬於何香凝美術館,藝術中心的工作人員除外聘人員外,其他工作人員都是國家事業編制,活動、行政安排還是由何香凝美術館審批,同何香凝美術館一樣隸屬於國務院僑辦,資金完全由國務院僑辦下面的國有控股企業深圳華僑城提供。

3.企業家按自己理想狀態成立的私人藝術機構或是作為企業産業鏈條與戰略發展一部分的美術機構,這兩種類型時常以交叉方式存在著。這與中國的經濟構成對民營美術館形成發展的決定性影響有關。上世紀90年代末,一批先富起來的企業家(以房地産老闆為主)首先投身民營美術館的建設中,他們中大多是藝術愛好者或者曾經是藝術家,他們以企業的房産作為場地,以企業資金利潤運營美術館和收藏作品,在本質上,仍然是"畫廊+藝術陳列室"的概念。"美術館"的運作和策劃,部分取決於企業家個人的愛好,也不排除投資主體試圖通過興辦"美術館"取代單一宣傳的廣告方式,借助藝術和公眾活動積累社會聲譽,爭取稅收優惠和其他政府項目的便利條件。如2002年,房地産精英張寶全先生建立今日美術館的初衷,完全基於電影導演出身、同時作為一名書法家的精神理想,當然"今日美術館"也為當時張寶全旗下項目今典花園贏得了"京城最有文化的社區"的稱號,帶動了樓盤銷售。

4.私人機構社會化後的美術館。如2006年,今日美術館成為中國第一家民辦非企業公益性機構,之後有觀復博物館。

5.外資作為主要後盾的非營利藝術空間。如"尤倫斯當代藝術空間"。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這些新興的"美術館"和"非營利藝術機構"都是在最近十年相繼涌現的,除了以上類型的第1、2部分,在各種以民辦為主要類型的"美術館"和"非營利機構"中,不乏"混水摸魚"者,"掩耳盜鈴"者,"挂羊頭賣狗肉"者,"無知無畏"者。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是因為在中國的美術館體系中存在諸多問題:

1.個人與企業向註冊為非營利的社會文化機構包括民營美術館、藝術家組織、博物館和藝術空間進行捐贈或贊助可享受"同額免稅"原則,這是許多發達國家為博物館、美術館所提供的造血機制,這一先進的立法原則從根本上保障了美術館的生存可能。目前我國沒有適宜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稅收法律體系。有限的贊助資源又面臨來自體育、影視、演藝等大眾娛樂項目的激烈競爭。這類項目在知名度、投資回報等方面的優勢顯然是絕大多數視覺藝術項目所不能比擬的。另外,在贊助者為美術館的運作項目投入資金後,通常還要為這筆文化事業的贊助經費另行交納稅金,這種近於懲罰性的稅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贊助者的積極性,對當前日趨國際化的美術館運作模式造成了致命的阻礙。

無論國有或民營,幾乎所有的中國美術館都在對"同額免稅"政策翹首以盼。然而目前我國仍然沒有放寬對美術館實行相關免稅的限制。截止到2008年底,對非營利性(包括民營、國有)的美術館免稅,稅務部門和民政府部門的標準是:美術館所接受捐贈的部分,美術館方可以享受免稅;提供捐贈的組織或企業可將相當於捐贈額度12%的企業成本進行免稅。這比之絕大部分歐美國家實行的捐贈"同額免稅"相差甚遠。

目前,急需健全的是擴大優惠稅種和稅收優惠對象,以及享受捐贈稅收扣除優惠的範圍和捐贈渠道。這樣可以促進基金會的成立和健康發展,為美術館發展爭取更多的資金。同時設立專門部門或者增進民政部門在對非營利藝術機構的確認標準、監督體系以及基本稅收政策的職能,一方面有利於組織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於防止産生稅收漏洞。

2.海外藝術生態中的基金會制度也是民營美術館賴以生存的重要方面。許多投資和贊助的企業家並沒有時間和精力直接和藝術機構發生關係,所以大部分捐款人將自己的資金捐獻給專業藝術基金會。基金會則組織專業人員對申請進行審核,決定資助什麼項目。基金會的作用之一,避免了資金對藝術和文化項目的干預。

目前我們可以做的是,放寬對設置公益性藝術基金的限制。尤其是要鼓勵設立公立、私立及企業藝術基金會。基金會主要分為公立、私立和企業基金會,無論哪種基金會都是為公共利益而設立。美國有5萬多家各類基金會,其中85%是私立的,5%是企業基金會。而我國的基金會有1200家,多為公立的,無論數量和品質上均存在著巨大差異。美術基金會的數量就更少了,由於得不到稅收實惠,大大影響了企業捐助的熱情。

我們應該完善和發展國務院2004年頒布實施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一方面要明確基金會在稅收優惠等方面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基金會的監督鼓勵民間基金會的成立和發展,鼓勵海內外民間資金的進入。

3.中國至今沒有完整的美術館行政管理系統,建章立制的工作普遍滯後,隸屬關係相當混亂。有些美術館隸屬於文廣系統、有些美術館屬於文聯繫統、有些美術館屬於民政系統、有些美術館屬於新聞出版系統、有些美術館屬於僑辦、有些屬於外辦、有些屬於美協、有些屬於學校、有些屬於藝術研究創作機構……簡直是五花八門。美術館的行政級別定位普遍偏低,上級主管機關要麼是無暇顧及美術館的建設事業,要麼根本無力為美術館的運作和發展爭取足夠的資源。

在西方發達國家,許多大城市都設有專門的博物館管理局或其他相應機構,以便妥善協調各種社會資源,對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其中包括藝術博物館)進行專業管理。他們對城市的文化規劃有整套的宏觀視野,在一個美術館的建設申請遞交之前,就針對什麼樣的城市應該建設美術館?按照人口和教育程度的比例計算,一座城市又應該有多少座美術館?不同的美術館,在規劃時的地理位置應該怎樣選擇?按照行銷學原則,在行業內部進行對目標客戶的細分時,美術館應該細分成多少種類?每個美術館如何突出自身個性,實行收藏與研究的獨立定位?同一城市的多座美術館在總體上又應該怎樣實現資源上的互補和互動?什麼樣的建築師才有設計美術館的資格?美術館的建築設計、使用功能與城市文化怎樣和諧統一?這些問題都有一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普遍適用的思考、論證和決策程式,不僅在美術館建立之前就應避免與防範規劃性失誤以及對有限資源的浪費,而且對美術館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會提供非常實際的指導。

4.對於什麼是公益性文化單位、準公益性文化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不同的單位政府採用什麼樣的支援與補助政策,都不明確。雖然已有《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等非營利組織的有關法規,但是一整套與博物館相關的非營利性組織的政策立法、成立認證、監督管理的系統還未建立完善,尤其是對相關細節缺乏明確的規定,嚴重滯後於非營利性美術館的發展需求。

目前大多數美術館因為註冊非營利組織的門檻過高,而且又因為商標局對"美術館"三個字沒有限制,幾乎所有民營美術館都是以"美術館公司"的方式註冊。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眾,既沒有法規來限定哪些"美術館公司"是非企業,又不能從"美術館"這個名稱上來區分。但問題是,如果美術館是企業,本身便以賺取利潤為目的,政府為何再給予其免稅的政策優惠,使之成為雙重的獲利者呢?名不正言不順,大多數民營美術館的企業身份,使美術館群在爭取稅收、政策等各方面政府扶持上節節失據。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美術館必須先脫離企業,獲得獨立的社會身份,企業的資金投入只是作為捐贈,而不是向下屬的文化産業部門投資,才能因為這一捐贈行為而享受政策優惠。

當務之急是加強對非營利組織的立法工作,建立統一、明確的相關法律體系,放寬對非營利組織的登記註冊制度。放寬和優化當前美術館的制度空間。政府應當儘快簡化民營非企業美術館的設立手續,降低設立門檻,破除限制。引導和加強美術館的自律機制建設,構建多元的評估體系,促進美術館的健康發展。

美術館的發展應該和政策體制的健全過程同步進行,美術館需要時間完善自身,體制的健全更需要一個過程。只有制定出符合國情的方針政策才能真正促進民營美術館的健康發展。下面,筆者以自身所親歷的中國第一家民營非企業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的發展軌跡為例,從這個中國第一家民辦非企業美術館的誕生發展歷程,看看在中國以民間資本辦一家非營利美術館所要面對的問題,也以此給國內的同行朋友一些參考與建議:

1.2002年今日美術館註冊時全名為"北京今日美術館有限公司"。可以肯定,大多數人都是在沒有認請美術館的概念和性格的情況下,便去稀裏糊塗註冊了"美術館公司",政府也批准了"美術館公司"。任何一家"美術館公司"都會簡稱為"美術館",無論是企業標識(Logo)、還是對外宣傳,都會以美術館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線中,甚至"美術館"的員工也不見得了解其中差別。自2006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的民辦非企業藝術機構僅有今日美術館和觀復博物館兩家。可以想見,現在幾乎所有的"美術館"都是"美術館有限公司",這種人人都自稱"美術館"和"非營利機構"的狀況,難免魚龍混雜,使得"美術館"和"非營利機構"的形象在人們心中大打折扣。

2.如果人們知道"美術館"不等於"公司",也希望建立一個正規非營利美術館機構,在申請註冊之前,需要想清楚以下三點:

首先,對"非營利組織"的規定要有所了解:"資金或其他資源提供者在將資源投入到民間非營利組織後不再享有相關所有者權益,不能按照其所提供的資金或財産比例獲得經濟利益,收支結余不得向出資者進行分配。"(《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相關知識讀本》)打個比方,A出資1000萬建立美術館,他須保證美術館的非限定性資産(=所有者權益=實收資本+未分配利潤)一直不少於1000萬,若某天A不再希望承擔美術館的社會責任,他無法從美術館的非限定性資産中拿走一分錢,同樣還要保證美術館的非限定性資産一直不少於1000萬。雖然監管規章細節有待完善,不過相關的民政單位每年都有指定的會計師事務所對今日美術館的財務進行檢查,以確保美術館的非限定資産不低於註冊資金。而且,即便建成了一個真正意義的美術館,獲得了社會與政府非營利的身份,在稅收、捐贈等政策上並無太大的優惠。來自企業的捐贈有限,國外基金又無法介入,美術館資金來源是很單一的。作為非營利的機構,想通過自身的運轉,獲得良好的資金鏈條求得生存與發展,需要非常的人才智慧與行業資源。

其次,無論我們的企業家有多麼優異的藝術才能、多麼雄厚的資本、多麼偉大的"館長夢",美術館都不能夠在組織架構和資金來源上完全淪為企業的下屬分支。必須摒棄投資人的個性化、人格化管理,否則美術館便不存在公益性形象,其學術性、獨立性都將受到資本的制約。要知道,資本是永遠都不會放棄話語權和主導權的。並且,若美術館依然屬於企業,政府絕不會給予非企業的政策優惠,任由其成為雙重的獲利者,社會捐助亦不會傾向於"公司型美術館"。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最佳解決方案是法人體制下的館長負責制,即成立由結構豐富的捐助人組成的執委會(或理事會),代表大會對美術館行使權利,負有法律和財政上的責任;由專業團隊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對美術館的使命與功能負責,兩套班子共同管理。

最後一點,調整對籌備、申請難度的預期。目前設立非營利性美術館,雖然沒有完整地針對成立藝術機構非營利組織的專門細則和清晰制度條文,但門檻還是比較高的。註冊資金也許在躊躇滿志的申請人看來不是問題,但是對於學術建制、展覽場地與規格、展覽水準與品質、組織安排與人事結構、資金後續保障等方面都要求嚴格。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當時今日美術館甚至不知道找誰申請,依據什麼法定,以什麼程式辦理,對文化局和民政局來説,這樣的申請也是一個新課題,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最後,今日美術館首先登出了"北京今日美術館有限公司",在領到北京市文化局對成立公益性美術館的批復(001號文件)後,才根據這個文件在北京民政局申請註冊的。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