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夏彥國:尷尬的藝術批評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10 14:14:09 | 文章來源: 新浪

當下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藝術本身的發展,而且這個藝術本身的發展和批評是不能脫離關係的。在對展覽和拍賣公司的宣傳上,都少不了批評家的文章出現。但是現在的批評家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在資本操縱的情況下,很多機構對批評家不是很重視,以為批評家只是個碼字的機器一樣,他們需要的只是批評家的名字,而批評家到底在寫些什麼並不重要。這時候批評家的境遇就比較尷尬了。批評家的文章成了一個形式的東西。從這點來説,當代藝術批評看起來是一直在發揮作用,並沒有缺席。但是從根本上説,批評家沒有發出自己的聲音,即使發出了也不會有人去真正的關注。

從批評家自身來説,資本的參與會使得批評家的言辭變得疲軟。一些肆意吹捧的文章到處可見。如果説這些文章是真誠的,那麼我們會很慶倖我們中國有那麼多的好藝術家都被批評家發現了。這顯然是問題的。中國藝術市場發展過快,這使得藝術品先有市場後有學術支援的現象時有發生。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在展覽銷售和拍賣上獲得了市場的認可,這個時候會左右批評家的判斷,我説這個可能有人會反駁我説這是批評家自身的問題,所以我在這裡想説的是批評家應該去了解市場。

尤其在現在藝術市場不好的情況下,批評家更應該去梳理和分析現有的藝術現象,思考一下如何去綜合分析中國當代藝術特殊的情況,這不僅僅是藝術市場專家的事情。如果一味地站在學術的角度、撇開市場談問題,難免會陷入狹隘的思考中,只有綜合了解整個藝術事件背後的故事,才能深刻的分析藝術現象存在的原因。

批評家如何在現在這個複雜的市場背景下獨立判斷是很重要的。

第一,批評家首先要有獨立的人格,真誠的去判斷藝術品,而不能僅僅為了關係,去維護藝術家和藝術機構的利益,也不能為了滿足個性的表現而不能客觀的判斷。08年,批評界發生了一些事情,批評家之間的爭論本來是好事,但是到最後成了人身攻擊,如果批評家不能公私分明,又如何讓人相信你可以對藝術做出正確的判斷。當下的藝術批評存在兩個極端的現象,一是絕對化的批評,多是吹捧批評對象。將一些美學詞彙不負責任地放到作品分析上,最後文章成了空洞詞彙的堆積。二是一味的批評攻擊,就想剛才談到的,作為批評家應該將批評本身和生活本身分開,將個人感情摻雜近來的批評會有失公正。

第二,就是批評家獨立的判斷能力。批評家不僅要具備藝術史的知識,還要具備高度的審美,現在批評家容易有一個現象,一味的鑽到藝術家的作品裏面去談,沒有一個整體的文化概念去探討,當代文化領域其他方面在發生什麼並不是很了解。還有就是拿著西方的詞語進行堆積,到底有什麼意義?一個批評家除了具備學科的知識,還要有其他文史類的知識,還要有敏銳的判斷力,首先要有獨立的判斷。

在新的形勢,如果這次市場危機給藝術發展一個轉捩點的話,一個本土的批評家在堅持什麼,批判什麼,引導什麼,無疑在這個時候是很重要的。

(本文係作者在“第二屆藝術市場高峰論壇”上的部分發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