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高校博物館,應尋找“出路”走出“夾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9 10:05:58 | 文章來源: 北京晚報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高校博物館中的“知名大館”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園內的中醫藥博物館




北京大學西門外,來自寧夏的李濤和同學不停變換姿勢拍照留影。對這所名牌學府,他們印象直觀:校園環境優美,建築古老質樸。其實他們不知道,就在幾百米外,一座校園博物館正靜靜開放。

它就是由中國最早的考古研究室發展而來的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2000平方米的展廳裏,陳列著前燕京大學史前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在1952年設置考古專業之前等各個時期收集珍藏的精美文物,上萬件藏品足以追溯華夏文明,也見證著北大在中國考古領域的魅力與實力。

像這種高校博物館,目前北京有十余個,涉及多個領域和學科,館藏達十多萬件,其中6家博物館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註冊備案,是一筆不可小覷的寶貴資源。

遺憾的是,不少高校博物館卻養在深閨人未識,常常與人擦肩而過,成為校園裏一道“失落”的風景。

現狀

最多一年關門10個月

“問誰都不知道,找到它還真不容易。”

來自河北的李飛是博物館迷,這次利用雙休日專程來京參觀高校博物館。他從網上查了資料,知道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就位於校園內,藏品數量有5700余件,年代涵蓋了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最吸引我的是人大正在進行的‘搶救家書項目’,特意來參觀,但問了好多人,花了一個多鐘頭才找到地方。”有這麼難嗎?記者決定實地探訪。

走進人大東門,南北兩條主幹道繞著小廣場依次向西延伸,博物館在哪條路上?路邊的指路牌上沒有標注,只標著圖書館、逸夫樓等主要建築物的位置,想去博物館,初來乍到還真有點找不到北的感覺。

事後得知,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與學校檔案館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由於場地有限,後成立的博物館被一分為二在校內其他建築裏,一部分陳列展位於明德新聞樓地下一層,校史展則隱身在世紀館。

記者注意到,無論明德新聞樓還是世紀館,門口都沒有路牌標明博物館的位置,別説外來的參觀者,其實很多大學生也未必清楚。

“身邊還藏著這麼多寶啊?這三年我算白過了。”一位大三女生很吃驚,她頭回聽説學校還有博物館。

找不到,可以找;但找到了,保不齊吃個“閉門羹”。

蘇曉遇到的是另一種情況。她是中學老師,為了備課,打算到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搜尋一些資料,但對著日曆算計了半天,最終決定不去了。

“沒辦法,和我的時間怎麼也對不上。”蘇曉説,“其實也不怪我運氣不好,這家博物館一年開放時間加起來才40天,趕上我有時間又碰巧博物館開放那算走運!”

原來,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每週二、週四上下午各開放3個小時,週六下午開放3個小時,節假日和寒暑假均閉館。

開放時間短是高校博物館普遍存在的現象,每年寒暑假一般也要閉館至少3個月。其中開放時間最短的全年累計也就一個多月。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大部分高校博物館開館時間遠沒有達到要求。他所説的“要求”,就是《北京市博物館條例》中規定的——“無正當理由,博物館全年展覽開放時間不得少於8個月。”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