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藝術發展有其自律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20 20:01:36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第九屆全國水彩·粉畫展觀感

文\蔣躍

金秋十月,受全國九屆水彩·粉畫展組委會的邀請,我赴甬參加開幕式和水彩畫學術研討會。來賓眾多,我遇到了許多知名的水彩畫家、理論家和老朋友,參觀者絡繹不絕,顯示出水彩畫界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五四運動前後,水彩畫進入中國,很快被人們熱情接受。因為這個畫種具有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點,至今也是中小學色彩教學的必修課。這次水彩畫展是由中國美協主辦,水彩畫藝委會承辦,參加者眾多,作品也有相當的水準,它標誌著中國水彩畫走向成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新人輩出。儘管有許多老水彩畫作者參展,但很多都是新近幾年才涌現出來的新面孔,後起之秀的水彩畫家佔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二,風格多樣。參展的作品,無論具象或是意象,抽象抑或裝飾趣味,都有涉及,面貌分格多樣。與以往純“功夫型”相比,此次展覽有很大改觀,尤其出現了一些抽象半抽象的作品。其三,題材寬泛。有弘揚主旋律的,也有用微觀的方式反映生活的,人物畫題材的作品數量眾多。其四,手法豐富。作者製作的手段、方法紛呈,有透明和不透明的,丙烯,粉畫等,總體呈現出思想解放、思維活躍等亮點。

本次水彩畫展最突出的特點是幅面的增大,我認為這不是件壞事。有人擔心會畫空,從而失去水彩畫小幅面和即行的特點,這是不必要的。時代在發展,參展畫家的素質在提高,畫面大或小應根據題材與個人的能力而定,有掌控的能力並且題材需要,完全可以畫大畫。至少,在我看來,尺寸的大小不應該成為一個研討會需要著重討論的問題。

今年的展覽體現了評委們的包容之心,這是可喜的。從十多年前開始,官方水彩畫的單項展連續辦了九屆,九九歸一,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我們面臨的更重要的任務是思考下一步該如何去走?就目前展覽的情況或是水彩界整體的情況而言,有如下幾個問題我以為需要水彩畫界的朋友們思索的。

第一,水彩畫語言的自律性。水彩畫種存在著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應該改變,也不能改變的特性。比如,凡是從事過水彩畫學習、研究、創作者都有這樣的體會:水彩畫中的最難點是它的透明性,一幅作品要畫得透明是十分不易的,而水彩畫的材質特點和寶貴之處正在於此,失去透明感就等於失去了水彩畫種存在的本質意義。然而,本次展覽顯然在這方面缺失得比較嚴重,相當一部分作品是不透明的,這其中就存在一個導向問題,很有可能最終導致這個畫種慢慢消亡甚至解體。所以,對於這種傾向,需要予以高度警惕。因為當加上了不透明的顏料之後,水彩畫的技法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也失去其美感和存在價值。例如有幾張獲獎作品,在我看來與油畫沒什麼區別,而這些作品在油畫大展中必定是慘遭淘汰的。的確有這樣的狀況,部分畫家,參加大畫種的展覽屢屢落選,轉而投機水彩,反倒是得獎了。從長遠來看,這種傾向對於水彩這個畫種而言是十分危險的。正如瑞士浪漫主義藝術家勃克林所指出的那樣:“沒有對技法和材料的理解,我們永遠是技巧的奴隸。”好作品除去題材、思想和技巧外,還要有畫種的材質意識。我認為,在冠名水彩畫的單項展覽中應該謝絕這樣的作品,水彩畫種不應該在求變和思想解放過程中消解它的傳統規範。

第二,作者的審美意識問題。高品位的審美精神是目前水彩畫界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比如一種風格興起便群起仿傚。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原創精神,任何優秀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能留存下來,或者深深地被一代又一代的觀眾記住,它一定是原創的,是別人沒有發現,卻被他們看見並捕捉到,這是最具有價值和閃光的部分,這種原創性是藝術生命的本源,而這恰恰是水彩畫作者比較缺失的一個方面。很多作品都似曾相識,也不乏 “翻譯”別的畫種的例子,甚至有些水彩作品畫得與工筆畫幾乎一模一樣。多年以來,水彩畫展覽沒有走出比別的畫種慢一拍的怪圈,工匠性勞動的作品為數不少,此次獲獎作品中有明顯模倣別的畫種畫家風格的作品。

第三,水彩畫家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這些年水彩畫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進步的標誌是作者群的基本素質提高了,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專業畫家以及藝術學院老師的普遍參與,我本人就是一名中國美術學院的水彩畫專業教師,帶水彩畫研究生。在教學中造型、色彩、構圖、技法的訓練,都提到議事日程上。但是,在很多水彩畫家觀念中,水彩畫作品似乎只是一種玩耍心理,對於水彩畫的造型能力、色彩內涵的研究、畫面的深入性以及繪畫的形式感有所缺失。比如繪畫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形式如何展現?形式語言的魅力在哪?我覺得參展畫家可能考慮得相對少一些。

水彩畫種本身是十分高雅的藝術形式,點、線、面,色、形、體、質,這是繪畫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如何通過水彩畫這個平臺來表現?我認為,畫種並無大小之分,只有畫家能力的大小之別,尤其出現在人體畫以及人物畫的造型上,準確性與生動性、典型性與深刻性等與別的畫種相比,還是略顯蒼白。還有,水彩畫色彩的語言沒有得到應有的開拓。畫展整體看上去比較灰澀,許多作品色感較弱,鮮明性和飽和度不夠,許多作者用減弱色彩感取得畫面的協調,不可取。當然,水彩畫的材質帶來了特定表現技法的難度,但是,“無限風光在險峰”,這也恰恰需要我們水彩的作者去加以重視,千萬別以為水彩畫只不過是個玩水的玩意兒。

這些年,我隔水相望,反倒讓我有機會遠觀和靜思。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