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2010上海世博會上,海南青年雕塑家陳學博受邀帶去的數十件雕塑作品,在世博園“中國元素”寶鋼大舞臺上大放異彩,其作品喚起了人們對城市空間的新感受與新思考。
前不久,受上海世博會邀請,陳學博以數十件雕塑作品在世博園“中國元素”寶鋼大舞臺舉辦了個人雕塑展。近日,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海南省雕塑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海口市文化藝術研究中心專職雕塑家陳學博。
世博展上的裝置藝術
作為海南人,陳學博在國外遊學後,本來有機會在外工作,但他思考良久,還是回到海南從事他最鍾愛的雕塑事業。
10月中旬,上海世博組委會在網上看到陳學博的雕塑後,向他發出邀請參展函,從布展到展出,陳學博都處於激動的狀態中。他説,“我做夢都沒有想到可以到世博這樣高規格的地方參展。”世博組委會還派了20多名工作人員幫助陳學博布展及辦理有關手續等。這次雕塑個展讓陳學博更加堅定從事雕塑事業的信念。
10月24日至31日,在世博“陳學博雕塑展”上,他充分展示了自己在傳統雕塑、現代雕塑、裝置藝術等方面的精彩作品。
最讓陳學博想不到的是,他從英國帶回來的特殊材質製作的雕塑作品,懸挂在世博的裝置藝術區裏,受到了參觀者的極大歡迎。“我只不過是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實體物質的造型稍作改動,利用我在國外讀書時發現的新型材料來佈置裝置藝術雕塑。”
“我的裝置藝術雕塑是動態的。看似互不相關的個體雕塑,這邊的線條轉過去,那邊的線條轉過來,彼此呼應。你可以看到它的運動軌跡,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到線條運動時産生的韻律、張力。每一個懸挂起來的裝置雕塑看起來是孤立的,但其實是有關聯的。”陳學博説,“要到現場去感悟,才能體會到現代雕塑與傳統雕塑的不同。”
他説,很多人都還不了解什麼是裝置藝術,裝置藝術是現當代雕塑藝術中的一種,簡單地講,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始於上世紀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它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均有一定聯繫。
陳學博説,這次在上海世博雕塑展上,裝置藝術創意互動區就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他們自由選擇,動手拆分、組合及改造,或演繹出新的雕塑個體,或展現出富有韻律的藝術形態。
他説,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需要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動手操作,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陳學博説。
許多遊客在嘗試了一把裝置藝術的創意設計後,直呼“太好玩了”。甚至有北京教育部門的有關人士在“玩”中觸發靈感,設想將雕塑中的裝置藝術引入中小學的素質教育中來,以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和思維能力。
最傾心室外公共雕塑
陳學博説,裝置藝術只是他雕塑創作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他傾心的還是室外公共雕塑。
他説,公共雕塑作為城市的標誌性記憶,已被大眾所認可。無論它們是抽象的、具象的,還是象徵的作品,都具有豐富的內涵並值得人們去欣賞和記憶的。
他舉例説:“人們記住一個國家或地區,往往是從雕塑開始的。”比如提及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人們就會想起“撒尿男童”;談到美
國紐約,就會想到自由女神像;説到丹麥的哥本哈根,映入腦中的是“海的女兒”;而提到廣州,人們就會想到“五羊石像”。這些著名的公共雕塑,見證並記錄了時代的發展和歷史。
陳學博認為,在雕塑藝術中,公共雕塑是很重要的部分,19世紀至今,國外都很重視室外公共雕塑。在英求學期間,陳學博省吃儉用,沒有回過家與親人團聚,他邊讀書邊打工掙錢,努力學習歐洲雕塑歷史久遠的文化。
“每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看到那些有著厚重文化歷史積澱的公共雕塑,我就心生敬意。”陳學博説,他不僅是用眼睛在看,還做了厚厚的一摞筆記,將歐洲國家傳統的、現代的、當代的雕塑作品做了筆記。
歐洲之行,使陳學博深深意識到,中外的雕塑文化儘管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但是也有相通之處,那就是公共雕塑已經由“紀念民族英雄或偉大的戰役”為主的議題,轉向了“雕塑藝術與環境、生態保持和諧的美學”方向。
近年來,陳學博多件優秀公共雕塑出現在海口市區,也贏得了人們的讚譽:海口市萬綠園裏高達6米的雕塑《放飛》,4米高的雕塑《騰飛》,海南華僑中學大門口的《僑中文化柱》,海南大學圖書館前的《飲水思源》,海口市25小新校區的主體浮雕《和諧》等。
“我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績,離不開父親和幾位恩師的大力幫助。”陳學博説,他的老師李炳榮、林毓豪、曹崇恩,在中國雕塑界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係專業讀書時,陳學博有幸得到了他們的傳授和指點。而父親,則是他走向雕塑的引路人。在他很小時候,父親在海口一家輕工企業工作,單位裏有廢棄的雕塑,父親總是把它們拿回家修補。小時的陳學博感到好奇,趁父親不在時,偷偷修補缺胳膊掉腦袋的雕塑。父親回家看到後滿心歡喜,認定兒子是搞雕塑的料,從此在美術方面引導他並讓他自由發揮。
一直以來,陳學博的雕塑作品受英國雕塑大師亨利·摩爾和極簡主義的影響。
“我對戶外雕塑創作比較感興趣,並喜歡探討其顏色、材料和整體環境。”30多歲的陳學博在創作中,對浪漫主義感興趣,專注于愛情、自然和美麗的題材,“所以我一直有興趣表達愛或感情。”
受亨利·摩爾作品的影響,陳學博的雕塑《寶貝,我愛你》用混合紙和石膏做成,這個雕塑表達了“5·12”汶川大地震中最感人的愛的故事。這座雕塑的整體形狀是個環起來的圓圈,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意味著團圓和幸福,但從中也讓觀者感受到生與死的主題,渲染了悲傷的氣氛。
放置在海口市萬綠園的雕塑作品《童年》,是陳學博的雕塑裝置藝術。該作品用鐵絲網製作,裏面挂著各種各樣小時候玩過的毽子、千紙鶴、糖果、紙飛機、紙船,這些都代表了作者在表達人們對美好童年的懷念。鋼絲造型和輪廓不是很清晰,寓意著童年已經遠去,美好的東西只能留在記憶裏,希望人們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陳學博説:“雕塑作品是城市的需要,也是人們的需要”,好的雕塑作品透著一種神韻,它與整個環境十分和諧,相得益彰,與整個城市脈搏相通,是一座城市靈魂的點綴。他認為,一座雕塑放在一個合適的地方,感覺它就是屬於那裏的,並與那個地方渾然一體。
讓陳學博感到欣慰的是,近日海南將力推城市雕塑發展,提高國際旅遊島建設文化含量,彰顯國際旅遊島的城市魅力。他希望海南的雕塑事業儘早縮短與內地其他省市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