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馮博一:年輕藝術家的現實已經被未來控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21 17:51:46 | 文章來源: 美術焦點

被採訪人:馮博一

采編:石文麗

方式:郵件採訪

石:您認為70後、80後這一批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馮:一、也“自我” 。“自我”更是上世紀90年代中國實驗藝術狀態的標識之一。但我的關注點在於年輕藝術家對“自我”形象的處理和塑造與上世紀90年代,如方力鈞、岳敏君、張洹、馬六明、宋冬、尹秀珍、蒼鑫、朱發東、洪浩、邱志傑等等一批藝術家有著完全不同的意味。方、岳等是將消費文化影響下流行的矯揉造作的姿態和曖昧矯飾心理狀態,滑稽而誇張地表現出來,隱喻出人們對永恒、深度模式的追尋所形成的焦慮和失望,幻化成消解式的膚淺的臉譜和面具。而年輕藝術家的“自我”,不是一個缺少生命力的虛假者,而是現實社會真實自我的再放大或另一個放大。或者説是對“自我”更加精彩、完美,更加偶像化的虛構形象的重塑。如何將自我的人格力量凸現在虛構的維度上,並帶到社會現實之中,已成為他們這一代藝術家的一種選擇。當代社會的特徵已變為文化審美與物質享受的悖反與分裂,對唯美的創作也因之在更純粹的意義上成為人文精神上的自我寫照和自戀。同時,除了“自我”肖像的虛擬之外,始終也圍繞著“自我”身體的虛構。從某種角度看,消費社會中的美學是身體美學。在當代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的語境中,身體的外形、身體的消費價值成為人們關心的中心,現代城市中各種男女明星光彩的玉照已經成為大眾,尤其是少男少女們打造自己身體的標準。他\她們已經成為當今視覺文化的核心主題。所以在一個把生命意義建立在年輕、性感的身體之上的時代,身體的外在顯現於是成為自我完美的一種象徵。

二、玄幻的想像。作為當下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如果説“自我”的青春體驗和成長的煩惱是他們的一個看家本事,那麼“玄幻想像”則是他們這一代的拿手絕活兒。對於他們而言,玄幻的想像似乎要比素樸的寫實性繪畫更為輕車熟路和得心應手。他們更傾心於打造一個玄幻的世界,依憑驕人的想像力,再加上科幻、魔幻遊戲、武俠言情、動漫……等伴隨著他們成長的經驗與記憶,雜糅成既有時尚性又有實驗性的玄幻繪畫。作為年輕一代青春生活的親歷者,沒有什麼世界可以比虛擬的玄幻更能賦予他們這一代人想像的空間。這些玄奇的、刺激的、魔幻的、靈異的、虛擬的故事場景,穿行、轉換于前世和現世,歷史和現實、過去和未來、人與神、魔與法之間,這種對夢幻的執拗追求,使得這類作品産生了一種詭異的視覺衝擊力並有一種顫慄之美。其想像力的獨特性、挑戰性已經預示著某種新藝術現象的産生,儘管有些缺乏節制,但也正是這種想像,可以促使關注者對虛擬現實生活給予他們創作帶來的問題的思考。實際上,他們在作品中創造了兩個神話系統,一個是玄幻世界;另一個是與社會現實平行的,但又被他們置換了的現實重塑。

三、新傷痕。“新傷痕”是對應著中國上世紀80年代初的“傷痕美術”而來的,而“傷痕美術”又是當時流行的“傷痕文學”在美術界的反映。我借用這個名詞是想説明傷痕、殘酷一直是伴隨著青春的成長。有批評家推崇“青春殘酷”,其實青春本來就殘酷,這是一種特定年齡的表現,一種青春期特有的騷動,一種夢想和逃避相結合的産物。年輕一代的藝術家追求這樣主題,是因為這種文化存在於特定的時間和環境當中。青春、殘酷、傷痕的存在仿佛是對立的兩級,然而,它們的相互轉化,包含了這一時期生命本身的微妙關係。在這裡,生命體驗與心靈悸動存有視覺藝術創作的無限空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