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國家主義與全球主義:美國藝術諸課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1 09:12:42 | 文章來源: 北京文藝網

繪畫的永久回歸

裝置藝術的主導地位及其作品可以觀眾互動的特徵,曾在過去若干年間將繪畫推向邊緣。繪畫被後現代主義一代認為是只看重美與形式等諸問題的保守的藝術形式,繪畫已經復興與繪畫已經死亡的論調出現得同等頻繁。過去十年間,具象繪畫又有復興的跡象,這可從約翰·柯林(John Currin,生於1962 年)和麗莎.尤斯卡維奇(Lisa Yuskavage,生於1962 年)等藝術家所受到的歡迎中得到印證。通過從以往諸多繪畫大師的悠久傳統中借取精華,這兩位藝術家在當代藝術環境下對女性形態作了重新審視。在他們的作品中,傳統的裸體被扭曲和誇張了,幾乎成了卡通樣式。這些濃墨重彩的作品中的女子們如同性感的尤物,在答謝男性凝視與向其屈服之間走著優美的線條。她們也為純粹的繪畫行為保留了手段,同時表示敬意,並對一種長期的傳統提出批評。

伊麗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生於1965 年)的作品同樣對繪畫藝術有所回饋。這些作品也與肖像畫的優良歷史傳統有所關聯。柯林與尤斯卡維奇作品中的主角是女性,而佩頓則多以男孩和男人為表現內容。受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與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及其文化人物肖像畫的影響,佩頓在作品中常常反映朋友、名人及歷史人物的形象。他非常迷戀名人,可謂是一個追星族,在作品中也刻意為名人人物形象注入了較多親密與慈善的色彩。蒂姆·加德納(Tim Gardner,生於1973 年)的繪畫常常以年輕男人為表現內容,他們或在運動場上散發活力,或坐在溫熱的浴盆中,或者在喝啤酒,這些作品都為人們了解私密性的陽剛世界提供了不尋常的素材。與傳統藝術史上多以女性形象為表現主題形成對比的是,這些對男性世界的研究與表現是非常尋常的。通過繪畫,這些年輕的男性化身份形象被提高到了新的水準。在當今充斥了媒體介質的藝術世界中,這些畫家們的作品之所以能顯露出特別的意義,或許在於人們對放慢“看”的速度的迫切要求,在於需要從既有的快速更替變換的圖像流中稍事休息,以及需要尋找機會對它們施以更多地把握和控制。

後“9.11”時代

過去幾年間,對圖像的控制在美國具有了特別的重要意義。國土安全的加強,監視力度的加大,對可能于美國身份與地位有不良影響的圖像的控制,都在這幾年間進行著。恐怖襲擊時人們從世貿中心跳樓逃生的情景,以及覆蓋有國旗的棺槨從伊拉克運抵回美國的情景,在其他地方隨處可以看到,但是在美國則並非如此。此外,2001 年的“9.11”恐怖襲擊也令美國人在身份認同及美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等都有了新的認識。美國再次成了它的現任總統所體現出的形象——揮動旗幟與謬誤勇敢鬥爭的高傲的牛仔。年輕的藝術家與觀眾都更加關注國內外的政治局勢。基督徒霍爾斯塔德(Holstad,生於1972 年)在2005 年的作品《決斷(Drawing Decisions)》(取自系列作品《橡皮頭繪畫(Eraserhead Drawings)》),把軍事官員的描繪成了殘忍的、卡通式的鬼怪精靈,這令人想起保羅·普菲佛爾(Paul Pfeiffer)的數字操縱的視頻,從媒體視野中抹煞了NBA 遊戲和拳擊等主角。這一不大但卻有力的繪畫説明瞭對圖像加以控制的必要性,實際上,這也是控制它們自己的一種手段。

伊拉克戰爭、恐怖主義威脅、全球主義的影響以及環境的惡化,這些都增添了當前時代的焦灼感。安然醜聞以及其他層出不窮的公司醜聞都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道德規範提出了拷問。在內特.洛曼(Nate Lowman,生於1979年)的作品《紙飛機(Paper Airplane)》中,描繪了一個由面值20 元的美國紙幣折疊成的飛機和著火的建築。這些內容明顯指涉的是世貿大樓的恐怖襲擊事件,但同時它也在將這一事件及其根源從美國經濟的角度加以解讀。這些景象既反映了絕望感,也發出了一種警示。陳學德(Paul Chan,1973 年生於香港,在內布拉斯加州長大)有一段時間是在伊拉克度過的,他是藝術家,同時在政治上又是激進主義分子。他的數字模擬作品,例如2004 年創作的《我的鳥…廢物…未來(My birds trash the future)》,既具有誘惑力又具有震撼力,描繪了在一幅屍橫遍野的景象,身體垂挂在樹上,漫卷如雲的紙屑令人想起因恐怖襲擊而喪生無數的“0”地帶(Ground Zero 雙子大廈廢墟)。

當很多藝術家繼續直接從大眾媒體中獲得圖像時,另外一些藝術家則將有價值的話題轉變為繪畫。畫家丹納.舒茨(Dana Shutz,生於1976 年)與巴林考特(Jules de Balincourt,1972年生於法國,長于美國)明顯的天真爛漫風格令他們的作品略嫌淺薄,而布希政府內閣成員與其他一些不知名的要員都在其中。舒茨的色彩濃烈、具有原生態特色的作品《自食者》中,奇形怪狀的面孔與肢解的身體,營造出一個夢魘般的世界,而展覽的名稱“恐慌”,也反映出一種焦慮和擔心。她的作品主題包括迪斯可舞會、搖滾明星等,表明她是一個受“將人們搞得脫離現實的媒體”感染很深人。巴林考特的作品也表現了類似的騷亂景象,反映了近來美國紅州與藍州之間鬥爭的情景。他在作品中講述了資金如何從凱馬特(K-mart)和肯德基的老闆等社會法人處流向布希競選金庫的。他2005 年的作品《盲目信仰和隧道景象(Blind Faith and Tunnel Vision)》描繪了一場城市災難,這可能是在反映遭受戰爭摧殘的伊拉克,也可能是在想像一個面臨迫近災難的紐約,不管這災難是來自內部還是外部。這幅作品的標題,以及畫面中天空放射出的光芒,都在警告人們應該戴上一幅玫瑰色的眼睛再觀察這個世界。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