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繆曉春:從攝影到電腦模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0 11:04:19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從攝影到電腦模擬

問:你的創作道路從攝影開始,為什麼會選擇攝影這個媒介?

答:攝影還是比較熟悉。攝影更有表現力,媒介都有長處和短處。

同時,畫面中還有一個雕像。當時在德國生活了4年,感受倒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就用我自己的形像做了玻璃鋼雕像,是“我”的一個化身,放在各種在我的經歷中記憶深刻的場合,作為4年的總結。攝影是講究細節真實的媒介,給人以真實感。放進了雕塑,就有真真假假的感覺,産生一些特別的效果。

問:你後來又選擇電腦模擬為創作手段,為什麼會對其感興趣?

答:電腦模擬方法開始於2005年。攝影面對的是一個真實的環境,而電腦模擬則用電腦裏的三維軟體,再造一個虛擬的世界,再用虛擬的照相進行攝影。

電腦模擬的第一件作品,是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最後的審判》,用三維虛擬技術再現原作中的場面,甚至可以讓觀眾走到原畫的“背後”看,有了全新的角度。我用虛擬的雕像替換原作中的數百個人,每年做一件。

一發不可收拾

問:你這樣的創作是不是需要專業工作者組成的團隊?

答:我先用三維軟體做一個模型,成為虛擬的雕像,看得見但摸不著的。軟體採用現成的三維模擬軟體,而其他的工作則有一個工作團隊進行。

問:你用了電腦模擬手段後是不是就一發不可收拾?

答:電腦模擬方式帶來全新的可能,提供了新的語言,但我更多的想是如何讓作品更有表現力。這與傳統的媒介不同,比如繪畫有悠久的傳統,歷史上出現過各種流派、各種畫法,各種可能性都嘗試過了。而電腦模擬還處於一張白紙的狀態,怎麼做都可以,只要放大膽子做,但也不知道現在走到了哪一步。不敢説是在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但總想做出最新的作品。

我會一直不停的做下去,一不做二不休。電腦模擬作品要做各種實驗,差不多一年只能做一個。今年的作品以一連串經典作品為素材,要豐富做實驗,時間會拖得更久。

靈感來自經典

問:你的電腦模擬創作,為什麼都以美術史上的名作為對象?

答:那些經典作品都自成一體,可以作為創作的原材料,可以進行挖掘、再創作,可以作為我的出發點。這就像現實生活可以作為創作出發點一樣,也能給藝術家以豐富的感受和想像的空間。假如沒有那些經典作品,那只能用現實素材,如原始人的岩畫,只能以現實生活為對象。而我們的現實生活,一半是現實,一半是文化遺産,其中包括視覺文化遺産,選用經典作品當素材就很自然。

問:你選用名作是不是與學過美術史有關?

答:我學過美術史,這有關係也沒有關係:我熟悉美術史,所以説有關係;但我的創作中20年沒涉及過那些經典作品,也可以説沒關係。

問:這是不是因為你的操作特別關心終極問題,比如生與死、天堂與地獄等等。

答:每個人都有他更關注的東西,有個人主觀的傾向。

再現散點透視

問:你還在做攝影嗎?

答:我的另一半項目是攝影。那是面對現實的項目。現在用的完全是紀實方法,一點不用虛擬,因為想虛擬就可以用電腦模來做。

新作品,叫《北京索引》,在北京地圖上畫十字經緯線,在處於經緯交接點的地點都拍一張360度的環視照片。這樣就與原來的拍攝方法完全相反,完全摒棄了主觀的選擇,試圖做到完全的客觀。今年5月在廣州攝影雙年展展出過一部分,打算9月在北京空白空間辦個展。

問:從攝影到電腦模擬,你都有一種特別的追求——在你的作品中發揚傳統繪畫的觀察方法。

答:對。中國的宋畫,你面對時特別舒服,眼睛可以有走。因此我把攝影當作繪畫,也想它能非常引人入勝,有非常豐富的內容,不想攝影局限于某一個視點,某一個瞬間。所以我在2004—2006年間用各種手段進行嘗試,多次拍攝,再進行拼貼。

對中國藝術家而言,這種觀察傳統在血統裏就有,自古以來就這樣,逐漸在我的作品裏全體現出來,即便是在非常精確的攝影作品裏也是這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