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周春芽:我把自己扮演的角色分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08 14:37:27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藏族新一代(1980)北京匡時08秋拍 627.2萬元成交

山石與煙雲 

北京保利09春拍 386.4萬元成交

著名當代藝術家周春芽在去年“5·12”地震後,創建五彩基金做起了慈善家;近日又在上海張江當代藝術館舉辦的四川年輕藝術家群展《捌貳零玖》上,首次以策展人身份亮相。藝術家為什麼要做策展人?和他做慈善家有沒有關係?周春芽又是如何將藝術家、慈善家與策展人的多重角色集于一身的呢?

本報記者  邱家和

藝術家+慈善家+策展人

在張江當代藝術館展覽現場,館長李旭的一番話,首先解開了記者第一個謎:周春芽為什麼會做策展人?

李旭指出,這是周春芽作為策展人的首次正式掛牌。周春芽為四川的年輕藝術家做了許多事,策展人的活也做了不少,但正式掛牌還是第一次。四川的藝術圈有一個好傳統,那就是成名藝術家對年輕藝術家的“傳幫帶”。李旭經常去四川考察藝術家的工作室,每每看到周春芽與年輕藝術家在一起,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説,張江當代藝術館很早就在醞釀這樣一個展覽,既要呈現四川年輕藝術家的風采,又要讓周春芽來做策展人。

而周春芽和記者談起為什麼選擇白東亮、侯熙、李胤和謝正莉這4位年輕藝術家時,提示了第二個問題的謎底:他不僅強調自己對這些藝術家的熟悉與了解,對他們的創作才華的欣賞與讚美,也強調在去年“5·12”後他們與他一起投身於抗震救災。正如李旭在展覽前言中所説的:去年汶川大地震後,這些年輕人跟隨周春芽深入災區,承擔了繁重而曠日持久的物資運輸工作。與此同時,他們積極響應並參與了由周春芽發起的“藝術助殘計劃”,擔當義務教師的職責,以藝術教學的方式對那些在災難中受到重創的孩子們進行心理援助。這些行動,在藝術創作之外,充分地顯示出“80後”的社會責任和道義擔當。

西藏·卡塞爾·藍頂

在那些年輕藝術家心目中,周春芽是“大哥”。他是最早入駐成都著名的藍頂藝術區的藝術家之一。幾年來,周春芽和年輕藝術家一起生活、畫畫、喝茶談藝術,在藍頂逐漸聚集了50多位藝術家。

不過,在周春芽隨和可親的外表下,卻是他特立獨行的個性。這從他的藝術經歷中可見一斑:早在1980年,還在川美讀書的周春芽沒有跟著同學們一起捲入當時流行的“傷痕美術”的大潮,而是獨自跑到藏區,成為中國最早發掘西藏題材的藝術家之一。他後來回憶道:“我第一次在那裏,在藏族人的膚色上,在他們的服裝上,在天空裏,在遠山中發現了色彩的魅力。”當代藝術史學者呂澎指出,《藏族新一代》以及周春芽一系列關於草地的藏族生活的作品,都表現出了當時的中國藝術家們所認同的一種精神傾向,藝術家們開始有意識地學習和運用各種新的、帶主觀色彩的描繪對象的方式。大量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家和流派被介紹進中國,在一段時期內成了藝術家們靈感的契機和啟示來源。

在這個潮流中周春芽走得更遠,在1986年到1989年間留學德國卡塞爾美術學院。事後他回憶道:“在德國,我親自看到了新表現主義的頂盛時期,那裏有全世界最前衛的卡塞爾文獻展。在文獻展上我第一次看到了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用圖片表現的政治藝術。”

山石→綠狗→桃花

留學經歷打開了他的視野。但是回國後,在上世紀90年代玩世現實主義和政治波普大行其道之際,周春芽卻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人畫。從其中的“山石”入手,他的創作相繼形成了“山石”、“綠狗”、“桃花”三個系列。

對於文人畫傳統,他説:“我並沒有像國畫家那樣在材質屬性和圖形程式上去理解,而是按照我的表現意圖去尋找那些令我覺得陌生又能帶來驚喜的東西,我在肌理和質感上花費了很大的工夫,近似于強迫症似的去捕捉和玩味那些潛藏在石頭自然屬性中的視覺因素。”他表示,“綠狗”的形態是雕塑化的,同時在筆觸結構上又吸收了文人花鳥畫的形態特徵,是雕塑與文人花鳥畫的通約。他説:“我看八大的花鳥很容易聯想到雕塑的體量和空間感,同時還能從那大面積的負空間中領略到雕塑的縱深,我冒險地放大了這種隱藏在古人背後的視覺屬性,效果很奇異。”

正如呂澎所指出的,周春芽眼裏的傳統是必須通過新工具和新觀念重新理解、闡釋、體會和追憶的文明和傳統。他用自己的“新繪畫”,在當代激活了中國的文人畫傳統。

周春芽1955年生於重慶;198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係;1988年畢業于德國卡塞爾美術學院自由藝術系。

他參加過1981年“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獲二等獎;1992年廣州首屆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1993-1997年的“後 ’89 中國新藝術”展;1996年首屆上海雙年展;1996-1997年德國波恩美術館的“中國!”展;2000年“20世紀中國油畫展”;2005年法國蒙比利埃“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2007年北京今日美術館“花間記”周春芽繪畫雕塑新作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