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為浙北平原上一方古樸 清雅之地。她擁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璀璨瑰麗的文化財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創造著自己的輝煌。沿著古鎮幽長的石板路,來找尋她獨特的水鄉風韻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帶你走進晚清烏鎮的時空。
烏鎮的歷史悠久而燦爛,六千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創造著那個時代的文明,鎮東郊潭家灣古文化遺址可以作證。春秋時,烏鎮為吳疆越界,戰事頻繁,吳國曾駐兵於此以防禦越國,故得名烏戍。從此,納入國家的政治建制。唐鹹通十三年(872)始建鎮。宋嘉定年間,以車溪(今市河)為界分為兩鎮,市河以西為烏鎮,屬吳興縣(今湖州市)市河以東稱為青鎮,屬桐鄉市。新中國成立後,即1950年,烏青兩鎮合併,統稱烏鎮。
烏鎮,曾是周邊地區的集商重地,規模鼎盛時達十萬人之多,從現存的清末民初的建築格局與整體風貌來看,就足見當時街肆的繁華。歷史上也曾有“一觀二塔三宮六院九寺十庵”之説。可見,歷史上的烏鎮文化燦爛。經過歲月陵替,風雨滄桑,而保存下來的十幾萬平方米的江南典型水鄉民居群及十幾座古橋梁,訴説著古鎮的清純與從容。同時,古鎮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茅盾故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潭家灣遺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三處:六朝遺址,唐代銀杏,修真觀戲臺。
烏鎮歷來文人薈萃,人才輩出,如梁昭明太子及其老師沈約,一代丞相裴休,陳與義,更有藏書家鮑延博,光緒帝老師夏同善,近代文學巨匠-茅盾,沈澤民,嚴辰,嚴獨鶴,孔另境等曾遊學或寓居於古鎮。正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烏鎮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有了她在江南古鎮中的地位。
為了使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得以有效保護和永久延續,讓古鎮燦爛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重現光彩,1999年5月,經過二年之久的醞釀,桐鄉市委,市府作出了把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作為桐鄉發展第三産業,建設文化名市的重要舉措。為此,市委,市府組建了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理委員會,併發動十三個經濟實力雄厚的部門和單位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具體實施對千年古鎮烏鎮的保護整治與合理開發。
1、烏將軍廟
在烏鎮市河西岸劇場北面,原來有一座古廟,叫做“烏將軍廟”。廟內有一棵古老的銀杏樹。如今,廟已不存,而那棵銀杏仍然巍然矗立。這棵樹又高又大,要三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樸蒼勁,遠在在十里外就可以望見樹頂。古人有詩云:從祠日暮鴉呼群,訪古人説烏將軍。將軍遺跡不可見, 一棵大樹撐青雲。講的就是這棵樹。説起這棵樹,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説。
2、烏鎮城隍會
過去桐鄉、烏鎮一帶的“出會”習俗是相當盛行的,一年四時八節,要出各式各樣的“會”:正月燈會、三月廟會、四月“青苗會”、五月“瘟元帥會”、七月“城隍會”、還有什麼“周倉會”,總管會等。五花八門,名目繁多。
在眾多的“會”俗中,除了廟會,就屬“城隍會”最鬧猛了。烏鎮的城隍會除了迎神扮鬼迷信活動外,還有各街坊的“抬閣”和“地戲”節目。出會那天,人們用16人大轎,將城隍廟裏身穿神袍、面施彩粉的的城隍木像,抬出來,先到西柵一座無主的荒墳灘上祭祀一番,然後便上街週游。整個出會隊伍由一個“鬼保長”引路,接著便是鳴鑼開道的先遣,轎子前面打出“肅靜”、“回避”的木牌。轎子後面是各街坊的“抬閣”、“地戲”節目。那些向城隍爺許過願的人家,就叫一個兒童扮成“犯人”跟在隊伍最後這樣一支由近百人組成隊伍沿街行走,再加上街道兩邊觀看的人群,真是前呼後擁,盛況空前。
出會中的"抬閣"節目,最精彩的是四個精壯的漢子抬著遊行的彩臺,上面坐著或立著穿上做戲頭的童男童女,扮演觀眾喜聞樂見戲文角色,有許仙和白娘娘、牛郎和織女、小放牛、呂純陽等等。彩臺的四週挂著琉璃彩珠,打上綵燈,"地戲"的角色則由大人扮演。他們也戴做戲的節目都想出奇制勝,所以"抬閣"。"地戲"年年花樣翻新,爭奇鬥艷。有一年出會,某街坊扎了一台別出心裁的小放牛"他們用平板抬著一隻渾身雪白的小白牛,牛角上扎著紅綠相間的綵球,牛背上坐著一個扎小辮子的牧童,辮子上還特意裝了一串閃閃發光的五彩電珠,牧童的手拿一枝短笛橫放嘴邊,好象吹著一首牧牛曲。這臺節目新奇別致得觀眾得觀眾的連聲喝彩。 "扮犯人"則是帶迷信色彩的活動:家中有人生病,求醫吃藥無效,迷信的人就去向城隍爺許願出會時,派家中兒童扮作"犯人",隨出會隊伍繞市一週,以示"贖罪"。民間認為,這樣做神就會讓病人好起來。茅盾九歲時候,曾扮過一次這樣的"犯人"。那是父親生病的時候,他的祖母多次提出要去城隍廟許願,都被他父母攔阻了。到他父親臥床第二年夏天,老人見兒子病勢嚴重,也不管家裏人反對,自己到城隍廟裏許了願,讓孫子在出城隍會時扮了一次"犯人"。茅盾晚年回憶這件事時説:"這是烏鎮當時的迷信。""我雖然當一次'犯人,父親的病卻未有一絲的好轉。'"當時整個出會隊伍要在烏鎮四柵遊一週。由於四個柵頭街道都較長,往往需週游兩天,第一天先到西柵、北柵;第二天再到南柵、東柵。
烏鎮雖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
茅盾故居位於烏鎮觀前街和新華路交界轉角處,坐北朝南,是我國江南一帶常見的傳統木構架民居建築,總面積約600平方米。前後有兩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間平房為茅盾的臥室、書房和會客室。屋邊有一小庭園,內栽棕櫚、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書房雖處於市中,卻是個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的地方。後一幢是兩層小樓,用作廚房、飯堂、起居室外。1985年,對茅盾故居作了全面維修並對外開放,故居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