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台灣收藏家蔡國樑,也許很多人還很陌生。蔡國樑向來處事低調,但在台灣當地,他多年來不僅發表專業論文數篇,並且帶頭創辦了中華文物收藏學會,旨在促進兩岸文物交流及提升學術水準。 蔡國樑1951年生於台灣,受其祖父影響,從小即對古董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後擔任台灣公務要職。1976年,25歲的蔡國樑正式拜那志良、謝君儀兩位大師為師,此後三十多年裏致力於古董的收藏與研究,博覽群書,數次赴世界各地考察、交流,並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類大小拍賣會及古董博覽會等。現收藏有包括史前文化期、商周戰漢及唐宋元明清各朝古玉900余件,高古瓷器、明清官窯及民窯精品瓷器600余件,各類雜件及青銅器300余件,品種豐富造型各異。 蔡國樑收藏古董一直以來都是以平常心對待,從不強求。正是這種淡定平和的心態,使他一次次與古物結緣。 戰國螭龍帶鉤一對 1987年的秋天,蔡國樑應一朋友之約到他開的服飾店敘舊,説是敘舊,其實是想跟蔡國樑交流一下他最近收藏的古玉。朋友經常會把一些“買後又不喜歡的古玉”擺在店裏裝飾,來逛服飾店的客人,有時看著喜歡也會買一兩件。在簡單寒暄之後,朋友拿出了最近收藏的一些古玉,説是經人介紹認識個單幫客(古董販子),覺得東西不錯,價格也實惠,就買了一些,並且告訴蔡國樑説,一會兒這個單幫客會帶些貨過來,順便介紹給蔡國樑認識。蔡國樑看了朋友新收藏的這些古玉後,暗示説:“像這樣的東西,自己喜歡留一兩件即可,千萬不要收太多。” 不一會兒,進來一個背著布袋的高個子,此人便是那位單幫客。單幫客把包裏的 “古玉”攤在桌上給服飾店老闆挑選。一件半生坑雞骨白的圓雕站立裸男玉人突然出現在蔡國樑眼前,玉人雕有明顯生殖器,雲紋耳,雙臂下垂,一邊留有被火熏過的痕跡。看完後,蔡國樑不動聲色地把這件玉人放了回去,讓朋友先挑。朋友邊挑邊問價,最後足足二十余件,正眼也沒瞧那件玉人一眼。輪到蔡國樑挑了,剛拿起這件玉人,單幫客就説:“這要一萬元(新台幣)。”這讓蔡國樑感覺很不是滋味,“我並不是問你價錢,只是想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它一點不像玉,好像石頭,而且你還要價不菲。”其實,小販的開價並不離譜,蔡國樑這樣問,只是想試探一下,看他懂不懂玉,順便了解下此玉人的來源。單幫客回答説:“這不是我的貨,我也不清楚是什麼東西,是我在重慶遇見以前的老鄉,他有事急著回甘肅,把手上幾件古玉轉給我賣,賣不掉可原價退給他。”“那另外幾件呢?”蔡國樑問。小販回答説:“其他幾件在深圳就賣給同行了,這一件他們不要,也嫌貴,所以就留下來了。”至此,蔡國樑心裏明白,對面的這位古董販子並不怎麼懂玉。蔡國樑判斷,這件玉人應是北方草原文化的貴族用玉,從一旁有被火燎過的痕跡來看,這一族群應有燎葬的風俗,這種風俗曾流行于良渚文化,至西周時,中原地區已很少發現這種墓葬方式,在北方幾處墓葬曾零星發掘過,因此,這件玉人最晚不晚于春秋時期。買回後,蔡國樑翻遍家中所有玉器資料,均不見類似的出土玉人像,再仔細查看玉人的造型、雕工、沁色等特徵,確實沒有問題。於是,蔡國樑請教了謝君儀和那志良兩位老師,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看法與蔡國樑一致。 直到1997年秋的一個週日下午,正在午休的蔡國樑被一陣電話鈴聲驚醒,原來是他一位多年的好友,正在逛古玩市場,生怕買到打眼貨,讓蔡國樑幫忙看看。蔡國樑隨即前往,在一家店裏有些零星的青銅小件,雖然都是年份到代的老物件,可是品相較差,又有殘缺,收藏價值不高。店主見狀,隨即從桌下拿出一個錦盒,説:“有件高檔貨給你看看。”打開後,一把青銅短劍赫然在目。短劍雖然被土銹包裹著,仍然透出一種古物的光彩,劍柄隱約可看出是個裸身立人像,與10年前收藏那件玉人像幾乎相同,但看不出生殖器官。買回後,蔡國樑翻箱倒櫃地將十年前收藏的那件玉人找了出來,並把短劍清洗乾淨。清洗出來的劍柄人像與玉人像幾乎相同。青銅短劍是春秋時期草原文化民族常用的武器,類似的短劍有出土記錄,如1958年內蒙出土的立人柄曲刃劍,劍柄鑄成圓雕男女立人像,一面為男性,兩臂下垂雙手扶小腹,另一面為女性,曲臂雙手交叉胸前,男女均裸體,且有明顯生殖器。至此可以證實,10年前收藏的那件玉人和青銅短劍應屬同一年代,為春秋時期草原文化之物。 蔡國樑想以此故事告訴收藏者,收藏過程中心態很重要,不僅要有足夠的耐心,更要有從容淡定,一切隨緣的心態。他常説:“古玉是集日月山川之精華與先人智慧之結晶,不僅能辟邪,還有靈氣,收藏古玉要靠緣分,緣分到了自然就會遇見,絕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 由於近年收藏熱度不斷升溫,藝術品市場異常火爆,為迎合市場需求,各種新的造假手段以及市場的不正當競爭等問題日益嚴重,給收藏投資者們造成嚴重的影響。面對這樣的情況,本著中華文物收藏學會的創辦宗旨,蔡國樑于2006年起相繼舉辦了關於瓷器、古玉等方面的幾個展覽,並開設古玩培訓班,教授學員古董辨偽及收藏投資的知識。他還積極組織學會成員赴大陸考察,與大陸的專家、學者交流、探討。目前,蔡國樑正在將他多年積累的知識經驗撰寫成書,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收藏者提高鑒賞水準,與古物結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