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跑酷——18個區域路上觀察》是歌德學院、一石文化、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三聯書店的合作出版項目。作為文字和圖像作者,一石文化、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的成員嘗試以全新的視野與態度閱讀北京,通過不同的角度、深度,甚至時間來記錄、描繪、揭示北京,呈現他們對當代北京都市空間、建築與人的關係的觀察、發現、分析以至提問。
設計師陸智昌、建築評論家史建、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總監趙廣超等創作團隊成員,與大家分享他們進行圖像、文字構思和創作時的探索和發現。
時間:2009年5月16日(週六)15:00~17:00
地點:UCCA 報告廳
活動免費,預約優先
主持:
李宏宇 南方週末文化版資深記者,翻譯書籍《與安東尼奧尼一起的日子》、《隨風而行-阿巴斯詩歌集》等等
漫談者:
陸智昌 書籍設計師,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總監,一石文化設計總監
史建 建築評論家,一石文化策劃總監
趙廣超 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總監,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客席講師。《不只中國木建築》、《筆記〈清明上河圖〉》、《一章木椅》、《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等書作者
馬健聰 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統籌
以及 一石文化、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北京跑酷》創作團隊其他成員
[圖書簡介]
一個特別創意:中國歌德給母親北京的生日獻禮
《北京跑酷——18個區域路上觀察》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歌德學院(北京)聯合出版
2009年4月版
定價:59元
為慶祝歌德學院在北京20歲生日,結合中德長期以來德文化交流特點及年度出版選題,歌德學院(中國)特別與一石文化、三聯書店共同策劃了《北京跑酷》的書籍出版,對北京這座城市進行特別的紀念和衷心的感謝。
發現北京
這是我的城市,這是我要的城市,這是我出生、成長,我要死掉的城市。現在因為北京的變化,沒有這種使命感了,這些變化跟“我”沒關係,“我”是生活的一個受變化者,是完全被動的。
——米歇爾•康-阿克曼[歌德學院(中國)總院長]
在縱橫軸線的精確鎖定和紫禁城——天安門廣場的閾限下,一道道環線匯聚成擁堵的河流,沿線堆擠的辦公建築是更為高聳的城墻……縱向上的秩序、遊移和回歸,橫向上的顛覆、建構和無奈,環向上的變通、明晰和擁堵,本書的結構,就是基於對北京三種都市結構的現實區域的路上觀察。
——史建{建築評論家}
我們生活的北京,其實與電視、報刊上呈現的北京並不相同。
這,我們可能都知道。
然而,我們不説,因為我們已經習以為常。
當這一切以文字、照片甚至立體圖、剖面圖、透視圖呈現出來的時候,
我們才驚訝地發現:
原來我們生活的北京,
竟是這般地不同,
這般地混雜、矛盾,這般地生動、鮮活,
似曾相見又未曾相認,
被我們批判又被我們深深熱愛……
北京:隱藏的城市
許多人關注北京,中國人,外國人,研究者,觀光客。北京早已不僅僅是一個城市,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個符號,它更加複雜:它囊括了所有劇變中的城市熱鬧與空茫,倒塌與崛起,衰亡與新生,哀悼與歌頌。它是獨特的,不按照任何國家的模式發生和發展,它有自己的生長邏輯。
《北京跑酷》就是對這種“邏輯”的呈現。幾位對北京感興趣的中國人、外國人,研究者、旁觀者,書寫者、設計者,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北京,用自己的話語詢問北京,在表話語與潛規則的巨大張力之間,呈現出模式化的北京背後民間的絕望抗爭和強大的生存智慧,新都市空間的自戕與修補策略的遊戲。
當我們沉醉於什剎海的靜謐和喧囂時,沒有想到原住民、本地人和遊客的佔有與爭奪;當我們流連于南鑼鼓巷的傳統與現代時,卻忘記了菊兒衚同、帽兒衚同的撕裂與再生;當我們徜徉于CBD的摩登和迷幻時,不經意卻會闖入另一個區域,北京東站、東郊市場,公交換乘、外來工人,被標榜為“頂級消費、白領密集”的同時,國貿、大北窯也代表了一個世界,不同名稱交錯使用的結果是手足無措和暈頭轉向……慾望與無措的同時出現,或許正是北京隱藏的兩種情緒,以及由此帶來的表像和風景。在這種視角下,《北京跑酷》將北京都市空間縱向均衡切分成西、東、中三大塊,遴選出18個區域進行觀察,分析區域空間演變的內在邏輯,揭示北京都市空間的獨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