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驚嘆 西方的東方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2-02 17:10:04 | 文章來源: 國際線上
   現而今,體現在文化上的,是流行著一股“韓流”。它在中國迅速走紅、升溫、乃至“熱炒”。一部《大長今》火爆熒屏,在國人中掀起收視狂潮。 

  然而,另一種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在“韓流”熱的背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卻對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影視劇、舞臺藝術感起興趣來 
,用報上的話説,那就是,怎一個“驚艷了得”? 

  捫心而問,東方藝術為什麼在西方大受歡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越是民族的,越是傳統的東西,她的生命力也才越長久。那些久違了的中國味,它究竟深藏在哪呵? 

  老外們如癡如醉欣賞話劇的鏡頭,連同我們的優秀曲目在國外受到熱烈歡迎的畫面,一點一點地,在我們面前放大開來,直到它大到裝進了我們所有的感動...... 

  揀拾起來傳統,倍加珍惜我們一切好的藝術,這或許仍是當務之急。 

  “驚艷”西方的東方藝術   

  《茶館》:“久違的中國味道” 

  《茶館》讓人感受到“久違的中國味道”,從中可以體味到真正的中國文化。老北京的風韻,充滿歷史感的劇本,以及演員們功力飽滿的演繹,扣住了觀眾的心弦,讓人一直沉浸在《茶館》的世界裏。 

  “驚艷”《雷雨》打敗莎士比亞 

  現在,當中國人感慨“韓流”迅速走紅中國的同時,人們也許不知道,50多年前,中國話劇《雷雨》在南韓造成的轟動效應絲毫不遜於今天“韓流”在中國的影響。 

  中國文化節震撼華盛頓 

  2005年10月1日,為期一個月的中國文化節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正式揭開。中國廣東雜技團創造性地上演了一幕“東方天鵝”——他們將芭蕾舞《天鵝湖》中男女雙人舞的優美舞姿與雜技的高超技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表現了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殊魅力。而曾獲法國總統獎的雜技節目《空竹—花旦》則擷取中國古典戲曲中“花旦”的表演元素,更加賞心悅目。難怪不少觀眾感嘆地説,肯尼迪中心成立34年以來,“第一次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 

  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特地對中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表示祝賀,並説“這場演出無與倫比,震動了華盛頓”。第二天,《華盛頓郵報》在第一版中心位置登出中國京劇演員的大幅照片,並在藝術版上刊發介紹綜藝晚會和焰火表演的文章。這表明,中國文化節是歷次中國文化活動中最受美國民眾和媒體重視、反響最強烈的一次。 

  中國新舊文化盡往阿姆斯特丹 

  荷蘭歷史上最大型的中國文化節,從京劇到木偶戲,中國當代電影到當代音樂,傳統評書到影像藝術,唐詩宋詞到搖滾樂和DJ等,新舊兼顧,意在讓荷蘭大眾盡可能全面接觸中國的文化藝術。 

  阿姆斯特丹的中國文化節內容安排頗充實,包括了譚盾與當代中國的藝術及電影展,中國藝術家楊福東、林天苗、王功新的作品展,名為“先鋒!”的美術展,展出艾未未、張大力的新作。此外還有湖北編鐘樂團的演出等。 

  女子十二樂坊今年再戰格萊美 

  地球人都知道,2004年8月來自中國北京的"女子十二樂坊"橫掃北美,引發世界中國民樂流行風潮,創下中國民樂的奇跡但卻意外與格萊美失之交臂。今年樂坊在順利完成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巡演後,蓄勢待發,準備再戰北美、歐洲,並再一次向格萊美獎發起衝擊。 

  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 

  有位“愛戲”朋友問我:“BB伯伯,我聽人家説京劇就是‘中國的歌劇’。西方的大歌劇現在也是很不景氣的,所以京劇當然也就不景氣啦。您説是這樣的嗎?” 

  BB的回答是: 儘管中國的京劇被稱為“Beijing Opera”(北京歌劇),但以京劇藝術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藝術卻與西方概念中的“歌劇”有著非常大的本質區別。首先,戲曲藝術並不是什麼“歌劇”,甚至也不是“歌舞劇”,而是一種內涵非常豐富的綜合性戲劇藝術。 

  中國人眼中的西方戲劇 

  中國人最早接觸西方戲劇的,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們或由於外交禮儀,或出於好奇,觀看了西方戲劇的演出。顯然,他們對此感到新奇,而最令他們感興趣的: 

  一是津津樂道西洋劇院建築之華美,其“規模壯闊逾于王宮”; 

  二是驚異西方藝人地位之高貴,所謂“英俗演劇者為藝士,非如中國優伶之賤”,“優伶聲價之重,直與王公爭衡”; 

  三是慨嘆西方戲劇布景之逼真,“令觀者若身歷其境,疑非人間”; 

  四是看重或誇張西方戲劇之社會功能。以法國為例,説法德戰爭後,法敗,遂集鉅款建戲館,“蓋以鼓勵國人奮勇報仇之志也”。 

  西方現代戲劇對中國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西方現代戲劇、特別是現代派和後現代派戲劇在我國的傳播,對當時還比較保守的中國戲劇産生了衝擊,從而推動了中國戲劇的發展。 

  早在80年代初期,我國一些劇作家就開始了模倣荒誕劇的創作和演出,如費春放和孫惠柱的《中國夢》,魏明倫的《潘金蓮》等,都或多或少具有荒誕劇的某些特徵。 

  1980年春曹禺先生訪問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做“現代中國戲劇”報告時,阿瑟·密勒是主持人。此後雙方聯繫日益增多。 

  舞臺劇東西結合漸成風潮 

  近些年,東方情結在西方日漸升溫,從“中國紅”的流行,到四處飄揚的中國結,中國文化的影子隨處可見。“東方”這個詞好像成為了時尚,而“中西結合”更是在舞臺上形成了風潮。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閉幕式的導演霍安·豐特先生在他的最新作品《璧》中把西班牙戲劇和中國雜技結合在一起雖説技術上難度並不大但是在這樣一齣由外國人編排的外國戲劇裏面融入了這些元素,無疑具有相當的視覺衝擊力。而且,對於西方觀眾,這些已經足以令他們激動了。 

  京劇版的莎翁悲劇《麥克白》又名《慾望城國》,是在港臺地區大大有名的吳興國改編並主演的。他把故事背景轉移到了中國的東周列國時代,有點像迪斯尼的動畫大片《獅子王》的手法。 

  張藝謀最擅長的好像就是向西方人展示中國鄉土文化,這次的《大紅燈籠》卻是給西方的芭蕾舞涂上了京劇的濃墨重彩,為大家製造了一齣極富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劇。 

  東西方舞蹈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具有語言共同特性的身體語言——舞蹈語言成形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生態環境,以特定的民族的思維方式,表現著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的狀態。 

  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先鋒派舞蹈家默斯·坎寧漢得到一本英文版的中國《易經》如獲至寶。他從這本中國古老的哲學著作關於世界萬事萬物不斷變化的辯證思想中獲得了藝術變化發展的重要啟示,同時他把易理爻卦算命的原理用於他的舞蹈創作,形成“機遇編舞法”,坎寧漢先生似乎從未感覺到過東方文化對他的震蕩問題。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