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唯美至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1-28 15:03:16 | 文章來源: 天津楊柳青畫社

                                      
    如果有作者問:“在油畫直接畫法誕生之前,西方人是怎樣畫畫的,”對於這樣的問題,恐怕大多數中國畫家都不會回答得很完整。即使回答得完整,恐怕也無法展示那些傳統的繪畫技法。但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問劉孔喜,那你算找對了人。他會告訴你,在油畫直接畫法誕生之前,西方人主要用一種叫“坦培拉”的畫法來畫畫。劉孔喜正是把這門古典繪畫技巧系統的介紹給中國畫家的第一人。並且他還在孜孜不倦地把這種技法傳授給他的學生們。

    中國有句古話叫“四十不學藝”。而劉孔喜正是在年過四十之後,放棄了從事多年並卓有建樹的版畫創作,遠赴日本學習“坦培拉”這門古老繪畫技巧及其他油畫古典技法的。採訪劉孔喜的時候是在一個初秋的下午,斜陽射進他的畫室,照在那些大大小小裝著色粉的瓶子上有些影影綽綽,而他同我談起他的“坦培拉”來依然滿含激情。


一、 劉孔喜之最


1. 最高興的事情是什麼?
劉孔喜:能夠心無旁騖、沒人打擾地在畫室裏畫畫,就是我最高興的時候。特別是當我有一個題材、或者一個形象,通過自己的手和所掌握的材料以及技能,把心裏的意圖一點一點的付諸在自己的畫面上,直到達到那種滿意的效果時。有時候也許這個過程會很漫長,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三個月的時間,但是自己沒有感到厭煩,而是非常的快樂。

2. 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
劉孔喜: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不能畫畫,因為現在我在學校裏面是一個老師,還有一些其他工作也分散我很多精力,當然這些也是我應該做的,但是有時候確實感到痛苦,因為要佔去很多時間。我本身是一個性情比較溫和的人,但是有時候把畫放在一旁不能畫,不得不去應付一些其他事情的時候心裏就會犯急,感到時間被佔用,因為“坦培拉”畫法的特點就是持續、緩慢、講究製作,要求手工性、操作性非常強,並且大部分材料不是現成的,而是要自己親歷親為地去製作,需要集中精力。所以要是實話實説的話,不能集中精神、全力以赴地畫畫是我最痛苦的事情,但又很無奈。

3. 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
劉孔喜:在畫種的選擇上面有一些遺憾。十七歲的時候我到黑龍江上山下鄉,由於自己有畫畫方面的特長,正好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又把我們組織起來搞業餘美術創作,當時在美術創作班裏,大多數人都是從事版畫創作的,是因為北大荒有版畫創作的傳統,知識青年搞版畫創作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有幾個人從事油畫創作。像我這種年齡比較小的、甚至還不會創作的知青就自然搞版畫。後來我有幾幅版畫作品還參加了東北版畫的聯展,甚至在《人民日報》發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也算是有點小成就。等到1977年恢復了高考,我報考魯迅美院的時候,第一專業是油畫,第二專業是版畫。但是後來為什麼還是被選入版畫專業呢?可能是因為我當時交的報名作品以及在社會上比較有影響的作品都是版畫的原因,學校覺得我更適合學習版畫。魯迅美院第一屆招版畫研究生,我也考取了。但是在學習和研究版畫的過程中,我一直對版畫感到有一種不適應。雖然我的作品也參加了國內、國外的展覽,但是就我個人來説,特長和興趣還是在於直接用手去畫,想看怎麼在自己的手上一步步地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而版畫的特點恰恰是要通過一個“版”做媒介,通過二次拓印才能看見自己畫的是什麼樣子,這中間很多時候需要你的經驗去控制。後來九十年代初我有機會到日本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做了一年的客座研究員,選擇的就是油畫古典技法與材料研究這麼一個專題,這個方向正好和我多年的意願達成了統一,我可以從繪畫的源頭了解歐洲繪畫的演變,了解繪畫的材料、技法如何從古典發展到今天。經歷了這一切就相當於我在四十歲的時候來了一次人生的二次定位。當然這種遺憾也是一種無奈。版畫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畫種,高度凝練概括,只是對於我個人而言不太適應。雖然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是我對此沒有抱怨。我的本科老師李福來、研究生導師朱鳴岡教了我很多東西。他們對藝術的嚴謹、做學問的精深,給了我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版畫那種造型的基本功給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一直受用到今天。

4. 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
劉孔喜:就是考上大學。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我已經在北大荒待了九年,到了後期的時候,不能説失望但是卻很茫然,因為不知道將來要幹什麼,會怎麼樣。恰好在這個時候“文革”結束了,恢復了高考,所以當有了高考消息的時候我馬上就請了假探親,拿了一大摞我創作的畫和速寫回到北京去中央美院準備報考,中央美院的老師告訴我,他們今年剛剛恢復高考,來不及招本科生。但是那時我已經25歲了。於是我就馬不停蹄地去了瀋陽魯迅美院,幸運的是魯迅美院那年招生,並且歡迎我們知識青年報考。因為有好多年不摸書本了,我們69屆初中畢業生的水準也就相當於小學六年級,所以我就要在勞動空閒復習文化課,準備高考。當我一接到魯迅美院的入學通知和北京市知青辦的入戶通知(我當時恰好“病退”也辦成了)的時候,家裏發電報讓我回家。我當時真的是兩難,回北京和家人團聚是我的願望,但是上大學更是我多年的理想。無奈之下,我就讓好朋友給我做鬮,抓鬮做決定。結果抓了三次有兩次都是“上學”,我就覺得這可能是命中註定讓我去上學。多年後我和好朋友聊天,他説我那個時候心裏想的其實也是要去上學。所以我就放棄了回北京的機會,懷揣著夢想去魯迅美院報到了。當時離開的時候心裏很複雜的,北大荒既令我萬般無奈又無限眷戀。當我站在邊陲的小火車站上,即將離開的時候,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改變了。我覺得那一刻是最幸福的。

5. 藝術上奉行的最高準則是什麼?
劉孔喜:這麼多年來我對藝術奉行的準則就是真誠和精準。所謂真誠,就是畫家畫畫必須是要畫你想畫的、你喜歡畫的,情要真,情要切,容不得半點虛偽和矯情。所謂精準,就是我們搞寫實繪畫的一點一滴都要和空間、明暗、色彩發生聯繫,這個時候造型的精準、創作尺度把握的精準以及所有繪畫因素的精準就顯得極為重要,這一直是我所追求的。

6. 最理想的藝術境界是什麼?
劉孔喜:因為我本身是從事寫實繪畫的,同時又和古典繪畫技法、傳統材料發生一種聯繫,我就一直堅信一句話“精神穿透材料而存在”,一個好的意圖必須還要和一種好的材料和技法選擇相結合,才能得到最好的藝術體現,這就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現在有好多畫家都不注意技法和材料的運用,或對技法材料刻意到走火入魔一般,我覺得都不好,應該是達到一種和諧、相輔相成的境界最好。

7. 生平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劉孔喜:在不同時期有三位老師對我都有很大的影響。第一位是我的美術啟蒙老師,就是我在北京西城少年宮美術組學畫的老師張憶輝。我8歲的時候從鄉下來到北京,當時家恰好和西城少年宮在一條衚同,我經常去裏面玩,就被美術小組的教室給迷住了,趴在屋外的窗戶上往裏看,一看就是大半天,張老師出來攆過我幾次,但我還是回去看。裏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孩子在畫畫,後來張老師把我叫進去問我多大了?上學了麼?喜歡畫畫嗎?他還讓我隨便畫了一張看看,覺得還不錯,於是就破格錄取我進入美術小組,然後我在這裡一學就是6年,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每週一次,從未間斷過。由於那時候家裏比較困難,張老師還經常給我筆和紙。少年宮院子裏面的果樹上的果子掉落下來他也會留下來給我,對我寵愛有加。第二位就是我的大學老師李福來,在四年中真是受益匪淺,李老師有學問,治學非常嚴謹。第三位就是我的研究生導師,今年90高齡的老一代版畫家朱鳴岡先生,他是一個非常儒雅、寬厚的人,教給我很多知識,包括做人之道,為學之道。現在我在課堂上面對我的學生、研究生的時候,實際上講的很多話、很多教學方法、教學原則都是受他的影響。他們給了我很多受益終身的東西。

8. 最崇拜的西方藝術家是誰?
劉孔喜:有兩位,一位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波提切利,他是歐洲古典時期坦培拉繪畫的一位大師,他在畫中體現出的人文精神,造型的優美,色彩的優雅,我非常喜歡。以前沒有機會看原作,去年到歐洲做了一次藝術考察,在很多美術館看到了他的原作,那種優雅的光澤,細膩的筆法,使我心醉不已。還有一個就是美國當代畫家安德魯.懷斯。我在上世紀70年代末讀大學的時候,我才看到他作品的印刷品。那時候就覺得非常神奇,他畫得那種略帶傷感的情調深深感染了我。但是,不知道他是用什麼畫的,只是感覺到他不是用當時我們所熟悉的材料畫的。後來逐漸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到,他這種畫在中國當時稱為“蛋彩畫”,據説是用雞蛋做媒介的畫。後來當我掌握了這種方法,又陸陸續續看到了他一些其他的畫,對他就特別崇敬。特別是今年4月我應邀訪問美國時,曾帶著朝聖般的心情專門到懷斯故鄉的白蘭地河博物館看了他的大量原作,非常震撼。他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家鄉,沒出過國,他畫的都是家鄉的生活,深刻而感人。

9. 最崇拜的中國藝術家是誰?
劉孔喜:由於我是搞西方繪畫藝術的,對於中國的藝術家了解不深,對於我個人來説可能用喜歡一詞比較準確。我很喜歡徐悲鴻先生,談不上崇拜,可以算是尊敬和喜歡吧。我覺得徐悲鴻先生和老一輩畫家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掌握了西方嚴謹和科學的繪畫技法,比較系統地研究掌握素描學、色彩學、透視學。並且把他們運用於油畫創作和中國畫創作,創造出了很多有影響的作品。
   
10. 自認為最成功的作品是哪一幅?
劉孔喜:1996年創作的《布蘭》,現收藏在中國美術館。1996年,剛剛從日本學畫回國一年多的時間,特別想把學到的技法運用到具體創作中。也正好遇到了這麼一個適合的形象,就想通過這麼一個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神態,用黑白對比的方式,穩定的半身肖像構圖,把自己學到的所有功夫用上去。恰好當時中國還幾乎沒有人畫坦培拉,我當時就想畫這麼一幅畫,讓中國的美術界和一般觀眾了解什麼是坦培拉,坦培拉畫出的畫是什麼樣子。於是我就把自己對這個女孩精神氣質的理解,柔和進自己對繪畫的認識,把這副畫創作了出來。總的來説就是一個新方法,一個好形象再加上一個好的繪畫意圖湊合在一起就形成了。

11. 最失敗的作品是哪一幅?
劉孔喜:《繾綣午後》。這張畫失敗就在於對人物形象的選擇,環境的處理,色彩的單純與豐富的統一,都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只是依據一張照片就那麼隨意的畫了。當然畫的過程也很認真,但是現在看來,繪畫的準備不夠充分,考慮不夠全面,所以我覺得它不太能打動觀眾。

12. 最不願意幹的事情是什麼?
劉孔喜:就是做一些和畫畫毫無關聯又很勉強的瑣事。

13. 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麼?
劉孔喜:就是有一個足夠大的畫室,每天按時按點地閱讀、畫畫、散步、休息,起居飲食都很規律,這對於我來説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14. 休閒度假最想去哪?
劉孔喜:我還是喜歡去那些有山有水,或者很熟悉或者很陌生的地方。比如説我曾經生活過的北大荒和未曾去過的西藏。也比較喜歡去國外,如果以後有機會我非常希望去非洲。很多畫家都從黑人藝術中得到了啟迪,因為人的天性都喜歡獵奇,所以我特想去非洲看一看。

15. 最震撼心靈的藝術品是什麼?
劉孔喜:懷斯的作品《克裏斯蒂娜的世界》。今年4月份在美國現代博物館看到原作。懷斯畫的是他的鄰居,一個患小兒麻痹後遺症的女孩,她站不起來,蜷縮在草地上,望著遠處的地平線。遠處的世界可能對她充滿了誘惑,但是她無能為力。我原來看過這幅畫的印刷品,但是這次我終於看到這幅畫的原作,我在這幅畫前足了一個小時之久。一大片草地和遠處的木版房(那時克裏斯蒂娜的家)的刻畫可以算是精細入微,一絲不茍。但是整個畫面一點也不拘謹。這是很難達到的境界,因為許多畫家一畫的精細就會膩,這是常常會出現的問題。但是這幅畫洋溢著一種大氣。畫面中呈現出典型的懷絲式的淡淡憂鬱和傷感,每一個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被畫中那個殘疾女孩的背影所打動,並給予她深深的同情。這幅畫真正達到了情與景的完美統一。

16作為藝術家應當最推崇什麼?
劉孔喜: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最應該推崇的是對繪畫本體的高度虔誠和敬意。時下在一部分畫家和年輕人當中普遍一種“玩藝術”的觀念。當然畫畫的時候肯定有一種玩的心態,但是繪畫變成一門科學,特別是當你選擇了這個職業,把它作為一個行業和工種的時候,你必須對它持有高度尊重,應該像對待宗教一樣虔誠。實際上我們現在看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就是起源於基督教,就是基督教的藝術,無論從素材,題材都是神話故事,那時候沒有什麼職業畫家,許多畫家就是神職工作者,他們把繪畫過程當作修身養性,培養對神的敬意的過程。現在的生活雖然都變了,但是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對藝術不能太隨意,應該對繪畫本體給予高度重視,把它切切實實當作一門學問來對待。

17.作為藝術家應當最反對什麼?
劉孔喜:我最反對的就是對藝術的隨意和不負責任。在學校了教學深有體會,青年學生裏有一些人幻想一夜成名,想要找到新鮮的樣式,不願意再去一點一滴的訓練自己的基本功,輕視基礎。我覺得這種傾向和風氣是有害的。

二、一幅畫與一個故事


劉孔喜:因為我是知青,我非常想創作一幅畫,表達這麼多年來的一些感受。當時作為一個學生下到北大荒是歷史的無奈,是個人無法選擇的命運。但是青春總會有閃光的地方,即使是在窮鄉僻壤。我覺得知青是中國歷史上甚至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代人,將來也不會再有。我離開北大荒之後曾經三次重返北大荒,第一次是在上大學期間。第二次是在讀研究生的時候,第三次是在我回北京當了大學老師之後。1991年,我們原在4師39團的部分知青組織了一個小規模的“知識青年第二故鄉回訪團”,回到當年曾經生活過、戰鬥過的地方。當時的感覺就是“山河依舊,故人已去”。我們站在曾經揮汗耕耘過的田野上,既有懷舊,更充滿對未來的一種期望,就在那一瞬間我就想到了這個畫面,題目也就應運而生了——《老歌-革命人永遠年輕》,我覺得很適合。回來後沒有馬上畫,而是一直在思考,直到1999年才開始動手畫。中間醞釀了8年,1999年恰好是我和同學赴北大荒上山下鄉30週年,我就想把這幅畫畫出來,獻給自己的同代人,也包括自己。畫的過程整整三個半月,很辛苦,創作的過程我把自己想像成當年的農工、兵團戰士,每天計劃好當天的工作量,然後一點一點地去完成。

三、記憶中的風景


1、 留在記憶深處的童謠
劉孔喜:我兒時是在老家農村度過的。那時母親下地勞動,我在家裏沒人管,她不放心,就把我放在一個筐裏面背著我,等到了地裏,她要和社員們一起勞動。我當時就三四歲,她就把我放在地頭上,然後給我一罐水,我就自己玩,玩累了睡一會,很寂寞,周圍什麼都沒有,只有高天流雲、風聲蟬鳴。那個時候使我第一次萌生了對繪畫的興趣,開始拾起一根樹枝或一個土塊在沙土上瞎畫,把自己眼前看到的東西畫下來,畫完後把沙土抹平再畫,就在這種環境中我萌生了對繪畫早期的愛好。現在按説都過去50年了,但是仍然留在記憶深處。

2、畫速寫所引出的誤會
劉孔喜:在北大荒插隊的時候,每兩年有一次探親假。一次當我結束了探親假返回知青點,在牡丹江換車。這中間要等幾個小時,我就利用這段時間在車站裏畫速寫,甚至鑽入站臺畫。因為我們那個時候學畫畫,畫速寫是我們唯一的選擇,所有我總是隨身攜帶速寫本。畫的時間太長了,被車站裏的鐵路警察懷疑,就把我帶到的車站派出所,打開我的行李檢查並反覆盤問我畫什麼,一準兒以為我是“蘇修”特務在畫地形圖,因為當時中蘇關係特別緊張,我又處在邊境地區所以被誤會了。等到檢查我的邊境居民證的時候,我才發現丟了,我就和他們再三解釋,甚至都哭了,一再地説明我的身份,後來他們和團部取得聯繫,得到證實後才放了我。      
      
四、如何步入藝術殿堂


1、如何培養孩子的繪畫興趣
劉孔喜:要培養但是又不要太刻意,畫畫需要天分和喜歡,是一種興趣。小孩子天生就有信手塗鴉的習慣,有人涂涂就放下了,興趣轉到別的地方去了。我覺得家長在這個時期要善於觀察孩子在這方面是否有興趣的持續性?如果孩子在上小學的時候還是很喜歡的話,那麼他就有可能往這方面發展;如果孩子在這方面不感興趣,甚至你讓他畫畫,他卻很有壓力的時候就不能勉強了。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包括我小時候,沒有人給我們影響,是與生俱來的喜歡。有一個合適的環境、合適的條件、再加上遇到好的老師,就可能走上這條道路。當家長髮現你的孩子對於有形的東西、有顏色的東西或者有故事的東西很敏感,就應該把它視為早期繪畫的萌芽,就應該把他送到少年宮、美術班,或者找個好的老師來輔導他。

2、怎樣參加中考、高考?
劉孔喜:談到學美術的孩子怎樣參加中考、高考,就不得不和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發生聯繫。我們的教育,包括藝術教育總體上來説還是一種應試教育,也就是説,第一,你要在考學之前打下相當於中等甚至中等以上程度的繪畫基礎,素描、色彩兩大能力應該訓練的比較好。其次與畢業獲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合影    給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學生指導你還必須注重全面發展,不能單打一。你的文化課要學好,這有他的合理性,因為大學培養的是既要精又要博的複合型人才,必須具備其他相應的文化基礎,有些大學的課程可能與美術無關,但是我覺得這些東西將來終歸要對你所從事的美術以及與美術相關的其他專業産生影響。每到高考之前經常會有一些學校請我去講講怎麼考試,我都會這麼説:不要揣摩各個專業美院的風格是什麼,特點是什麼,其實各個專業美院所重視的都是學生的基礎能力,主要看你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怎麼樣?能否在三、四個小時把對象畫像、畫準?畫出它合理的結構和空間感,這也是我們評分的標準。

3、怎樣成為一個畫家?
劉孔喜:這個問題,每個畫家談起來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氣質、性格、成長道路都不一樣,包括人的好惡都不一樣。就我本人來説,第一,要給自己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和盡可能寬泛的知識素養。後者是無形的,但是它往往放映在你的作品裏,我覺得如果大家在其他方面在同一個起點的話,那就是在這一反面反映知識層次、洞察力的高低;第二,要能夠遠離浮躁,能夠坐得住冷板凳,特別是寫實繪畫需要長時間的持續創作,甘於寂寞。耐得寂寞是非常重要的。“心遠地自編”就是我畫畫的體驗。

“坦培拉”是英語Tempera的音譯,又稱“蛋彩畫”。它是一種以油水相融的乳液(通常使用雞蛋黃)作為繪畫媒介劑,併為歐洲古典畫家普遍採用的繪畫技法材料。它的歷史悠久,由它繪畫出來的作品很多,其分量和影響不在我們所熟悉的油畫之下。自凡代克之前的許多繪畫大師如波提切利、弗朗西斯卡、波拉鬱洛、菲立波利比等的作品都是用坦培拉畫法完成的。近代也有許多畫家如美國畫家安德魯?懷斯等喜愛這種材料和畫法。坦培拉繪畫作品的特點是色彩典雅,畫面牢固耐久。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