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什麼是交互設計
我個人認為交互設計師的工作圍繞以上四件事情展開。入門的人,很容易將重點落到第二點:快速迭代呈現上,所以他們會直接問:你們都用什麼工具?能給我們培訓一下工具嗎?
其實工具真的不是重點,想法若有,發現白紙和筆都是最好的工具。所以進階的交互設計師後來會明白這一點,他們會回歸到需求本源:這是什麼?為什麼要做?我們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非要如此解決嗎?
舉個例子,若有需求方説:幫我設計一個花瓶。小A設計師就直接去做花瓶去了。小B多問了幾句:多大的花瓶?什麼材質的?什麼時候要?預算是多少?小C則問:你要花瓶做什麼的?是放鮮花還是做室內裝飾用的?小A肯定做出了花瓶,但是未必是顧客想要的。小B也做了花瓶,顧客也買單了,已經合格了。但是小C則有可能讓顧客驚喜。顧客表面要的是花瓶,但是實際上是在尋求一種解決方案。他要解決的問題有可能是風水問題,有可能是美化家庭,有可能是裝一束鮮花……若不了解這個背後,你也許只能給他一個花瓶,而不是其他的更加適合他但是他描述不出來的,甚至沒意識到的。
在實踐中,我曾遇到一個需求,在一個新的頻道即將發佈前,需要做一個預熱頁面。這個預熱頁面比正式的頁面提前幾天發佈。運營同事説需要提前讓目標顧客知道一個新的頻道要上線了,那麼原來的設想就是在這個頁面上介紹一下新的頻道,以及新頻道上線後的精彩活動。
追問:你的目標是讓這些人知道有這件事情,還是讓他們知道有這件事情並且在頻道發佈後回訪呢?需求是後者。那麼一個簡單的介紹頁面只能達到前者的目標。這群人知道這件事情,但是一週後就會淡忘這件事情,這群人絕大多數不會成為正式頻道發佈後造訪的那撥人,那為何還提前預熱?要達成後者的目標,我們則需要放鉤子,比如在預熱期間讓用戶搶積分,免費送積分,折扣券等,並且限定了積分或者折扣券只在正式發佈那天有效等。
數據可以看出一些需求,但是數據是個有意思的武器。武器可以讓用戶的行為顯像化直觀化,但是你依然不了解這些數據的背後有什麼樣的顧客行為。比如,數據顯示某購物網站主流用戶也許是集中在25歲到29歲。這是個事實。那麼我們的産品有可能會認為就是要滿足這類顧客的需求。但是有可能是我們在設計上太偏重這個階段的用戶群,讓其他用戶更難去用我們的産品。
另外,交互要始終平衡的除了商業與用戶、技術,就是ROI, 也即投入産出比。
解決一個問題,滿足一個需求,有多種方法。有的屬於過度設計。有的屬於隔靴搔癢——需要多搔很長時間才能解決問題。所以交互需要有四兩撥千金的意識,在探索階段,不放過一個靈感,多做一些探索去求尋最佳解決方案。在後期則當快刀斬亂麻,當斷則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