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外白渡橋》——肖可霄攝影&方藝油畫作品聯展
一座外白渡橋,讓方藝和肖可霄走到一起,方藝的油畫作品中以上海大廈為背景,將外白渡橋用視覺來表現其懷舊和淡雅,蘊涵硬朗之氣,並兼有柔美之意。
藝術家肖可霄為上海大廈“搖啊搖,搖到外白渡橋”的系列藝術展做個總結,將展示他的數幅綜合裝置藝術作品,《七彩橋》裏用指紋繪就的小金魚,金石之氣的篆刻,給外白渡橋的線條增添了神秘;他還把數年來關於外白渡橋的新聞剪報集中起來,上面用麻繩“拗”成外白渡橋的結構……
策展人:趙丹虹
展覽時間:2009年7月3日-16日
展覽地點:北蘇州路20號,上海大廈 二樓 Belle Vue 法式西餐廳
回歸心靈的港灣
文:趙丹虹
上海大廈從5月27日起,連續主辦六個系列攝影展,參展的專業攝影師有的在上海,甚至在中國有著很高的學術地位;有的在攝影界已經為更多人重視,他們是:陸元敏、顧錚、王耀東、蔣振雄、顏炳新、林宇定、潘育川、馬康、闞葭、王南翼、肖可霄、許錚,還有藝術家方藝。這些展覽的主題,分別是:《搖啊搖,搖到外白渡橋》、《外灘》、《人—蘇州河》、《橋—蘇州河》、《船—蘇州河》等。
在東方明珠建造以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外白渡橋和上海大廈一直是上海的標誌,上海生産的包袋、日用器皿上經常見到這幅圖景;在上海人(本土上海人、新上海人)和外來遊客的心中留下了他們自己切身的感受和記憶。外白渡橋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1907年,她見證了上海百多年來的歷史和人文的滄桑變化。年初,外白渡橋歷經一年的修繕回歸和重新通車,又一次給了上海人懷舊的絕佳機會。
上海大廈邀請了這些優秀攝影師,把他們的作品展示在有著得天獨厚的臨江景觀,能看見最美麗風景的餐廳(Belle Vue 的法文意思是“美麗的風景”)。觀者臨窗而坐,窗外就是氣勢磅薄的外白渡橋,將浦江景色和陸家嘴金融中心的遠景盡收眼底;向西面望去,蘇州河上依次排列的吳淞路橋、乍浦路橋、四川路橋層層疊疊。這裡佔據了外灘優勢,透窗而望享有“情人橋”的美譽的外白渡橋,映襯著滿目30年代老上海的情懷,纏綿而懷舊。這些藝術家的人文攝影作品在上海大廈展示,實在是錦上添花,因為上海大廈有著75年的歷史,和外白渡橋猶如姐妹般共同承擔著上海地標的稱謂,成為上海人文文化的坐標原點。
上海的文化之所以被稱做“海派文化”,是因為上海人擅長于接受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種“東西合壁、新舊交融”的上海人文文化。從上海的建築上也同樣能找到應證。人類普遍的意識是把自己的情感和記憶,依託于一個長久的物件,大多數是標準性建築,記錄這些視覺形象,成為藝術作品,流傳于後世。藝術家的情感,無疑代表了大多數上海人,不管是來自中國內地的各個時期的新上海人,還是各個時代來自異國他鄉的外國僑民,包括海外歸來的不同年齡的上海人:他們將自己的經歷投射在以外白渡橋為代表的外灘、蘇州河、黃浦江,因為,上海經濟的繁榮,本來就是由這些默默無聞的人們,他們長期勞動奉獻、嚴謹務實地工作而創造的;上海的文化,就是由他們親手寫就的。
今天,因為外白渡橋的回歸,讓更多人流連于歷經滄桑的外白渡橋;外白渡橋和上海大廈相映成輝,構成一幅引人遐想的美麗畫卷。是陽剛的,也是嫵媚的;是平民化的,也富含貴族氣息。因為,她們是低調的、紮實的、有內涵的、有力量的。當我們一邊浸泡在透射的溫暖陽光中,一邊細口品鑒香茗和法式甜品,在我們的內心深層,涌起濃濃的上海情懷——因為,回歸的不僅僅是橋,還有我們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港灣。
2009年5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