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中國現代設計發展是否有原點?如果存在,那麼有哪些標誌性的事件或人物?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是什麼時候被中國社會所接受的?
陳:我認為設計的原點就是人類起源的原點,所謂的“中國”和“現代”只是地域和時段的概念,與“設計”無關,設計就是設計。關於“標誌性的事件或人物”,一部分在博物館裏,大部分已經成為了人類的習慣,以傳承的形式動態地存在。只要適合人類的使用和符合人性需求的設計,無論什麼時代什麼民族都會隨時隨地被認同和接受。
問:有人認為20世紀80年代從廣東等地開始的中國現代設計潮,從某種意義上可看成是經由生活的一次人文啟蒙。您如何看待中國幾代設計師?
陳:所謂“中國現代設計潮”,實質只是山寨版的抄襲模倣潮,上世紀80年代初,大家都是為了實現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儘快致富,客戶和設計師只是選擇了不同的飯碗而已。
所謂“人文啟蒙”,也只是近幾年的事。經過長期對社會最底層人的血汗和自然資源的瘋狂掠奪,愈演愈烈的社會矛盾積怨和生態災難、道德災難等,迫使一部分人開始反思人文性的基本問題,反思這些弊端給老百姓所帶來的基本生存危機和基本尊嚴的缺失,而設計界在這些大是大非的人文話題面前,基本上是屬於“弱智”群體,沒有這個基本的人文覺悟,談何“人文啟蒙”?一群自身奇缺“人文啟蒙”的蒙昧者,何以去“啟蒙”他人呢?
從這個歷史角度來説,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內地沒有設計師。我們的上一代是犧牲了的一代,好像是70年代初才有了“工藝美術師”的稱號,他們一部分搞牙雕、玉雕之類的出口産品,另一部分人的工作,是在粗製濫造的大眾日用産品上搞些花花草草的紋飾,就是所謂的裝潢。這是一種悲哀,也很可惜。至於我們這一代人,還是讓別人去評説吧。
接下來應該算70、80後,這代人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基本上成長于經濟開放以後的市場化環境裏,接受的是流行性文化,這是他們得天獨厚的一面;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的開放淡化了以往的政治性説教和大一統的規範要求,使得他們自我意識和個性化方面有所釋放,這對於需要個性和創造性的設計工作來説,是極其有益的先決條件,因此,我認為這一代人是值得期待的。
問:設計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革新,技術總是在推動著設計的發展。從新中國成立後的工業化,20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到21世紀全球化,在中國現代設計發展的不同階段裏,中國現代設計師都使用到了哪些不同的技術?它們對設計的發展産生了哪些作用?
陳:我相信,多數人在提到這個問題時都會有一個“科目障礙”的思維局限,其實,我們都是“科目障礙”的受害者,學了平面,就很難有立體思維能力;用慣了紙張和印刷,就很少會去考慮除此之外的材料和方式去表達意念。再説大點兒,其實,設計原本也可以不叫“設計”,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會去尋找材料、工藝、方法、技術等。也許,為了實現想法你甚至發明瞭材料、工藝、方法、技術等;反之,當你遇見新的材料、工藝、方法、技術,則會觸發你如何使用這些材料、工藝、方法、技術製造一個全新的玩意兒。這個行為,可以叫“設計”,也可以叫“藝術”。所謂“新技術”也不外乎此列吧。
問:在中國現代設計發展過程中,中國設計教育始終處於不斷演進中,從某種意義上説客觀反映了設計教育界以及社會公眾對設計的認識,對設計業人才的需求。您能結合自己的感受給我們談談中國的設計教育嗎?
陳:長期不在教育戰線了,不敢奢談教育問題。這些年我最頭痛的問題是招聘人才,遇到一兩個好的設計師,還不是科班出身的,這讓我很困惑。除了一些藝術院校外,形形色色的學校都紛紛成立藝術設計係,賺得盆滿缽滿不差錢。
在我的郵箱裏,經常能收到那些莘莘學子訴説學不到知識而苦惱的信件,寫信者很多是名校的學生。名校尚且如此,那些普通學校孩子們的情況可想而知。
問: 在中國現代設計發展中,香港它以獨一無二的國際化視野,給中國設計師帶來諸多驚喜。您能談談中國現代設計是如何逐步與國際接軌的嗎?哪些國家的設計對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産生影響?
陳:香港確實有一批不錯的設計師,平面設計的興起也比內地早幾年。至於這個“驚喜”只能談我自己的經歷,1978年我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學校圖書館每學期都會增加很多新畫冊,我大部分晚飯後的時間都會在那裏,拿一個小本子記錄著每一個“驚喜”的設計,印象中大部分是英文版的,也有許多是日文的畫冊,所以我選擇了學日語。
問:請您談談對中國現代設計繼往開來這一傳統的看法。
陳:我看“繼往”意義不大,關鍵在“開來”。首先要把心態擺正,要把腦子裏的垃圾清理掉。什麼“現代化”、“國際化”、“接軌”,這些統統都去掉。設計是為自己做設計,學習還是要繼續,“原點”是一定要的,但不要設定什麼前提。原點就是做回原始人去思考問題,把所有以前被灌輸的垃圾清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開來”,才能真正地有我們自己的原創。
最近,某個城市策劃了一個文化旅遊項目,主題是“精彩,源於傳統”,他們找了一些國畫家搞了一套旅遊産品,然後找些所謂的名家來推廣,策劃者不遠千里找到我,事先替我寫好了“題詞”稿,讓我看一遍再簽上名,幫他們做託兒。不料,我的第一句話就把他説懵了,我説,你知道嗎,我是最反“傳統”的!他愣了半天説,我看你的設計大多是用傳統元素呀!我説,那不代表我對傳統的盲從,用傳統元素是我的需要,是對特定受眾傳達的必需,但不是我要“繼承”什麼,或“發揚”什麼。傳統元素只是我的工具,而絕非我的意念之源,什麼叫“精彩,源於傳統”?那傳統的“源”又從何處而來?
我們學習傳統時,往往只重摘其“果”而忘其“根”,同樣,我們習洋人之設計亦然,在倣造、摘果之時,先問一問自己的原始器官面對原始問題是否還具有原始的感覺?唐宋之古尚有師法自然、師法自心之覺悟,而今,我們在設計自己的生活時又何必去苦苦地追隨是否“國際化”而非要去接那個“軌”不可呢?
陳紹華的設計作品:第一屆世界智力運動會會徽;中國申奧標誌;第三套生肖猴票;青花瓷圖案煙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