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歲尾,經過重重選拔,深圳最終獲聯合國授予“設計之都”稱號;12月,轟轟烈烈的“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産業博覽會”順利落幕。這是一種真正尊重平面設計專業的政府行為,還是僅僅出於在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中尋找新的增長點?無論如何,我們可以説,平面設計對於經濟建設的意義逐漸得到重視。也許平面設計的經濟和文化價值還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為整個社會所接受,但這樣的努力的確要比圈內小範圍的幾個展覽來得有意義得多。
或許是被“奧運”這樣宏大的主題沖淡了我們的議事日程,或許是受制于“不景氣”的大的經濟環境,作為服務業的中國平面設計行業在2008年的表現可謂“不折騰”。給我們留下些許印象的圈內活動,有在英國舉辦的“Design China Now”中國當代設計展、上海新聞出版局“中國最美的書”評選、“活設計”和剛剛落幕的“社會能量”荷蘭設計展等。而對於所謂“國際大獎”,或者又有幾位中國青年設計師加入AGI(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這樣的事件,似乎不太能成為具有轟動效應的新聞。
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的召開,對於與奧運親密接觸已達數年的平面設計界來説,似乎早已沒有了幾年前的激動。或許因為平面設計師參與奧運的設計項目在2008年以前就已經基本完成,或者説奧運設計給中國設計師留下了太多的遺憾與思考,總之,平面設計的“奧運夢”似乎就在這樣一種平淡無奇中黯然過去,從2008年開始,中國平面設計正式進入了“後奧運時代”。
儘管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團隊也成為千百個受表彰者中的一員,但奧運會並沒有實現平面設計師提升社會地位的初衷。更嚴重的是,與奧運接踵而至的震驚全球的“奶粉”事件和經濟危機,在拷問著中國廣告和商業設計的良知和公信力的同時,也把整個行業推到了一個懸崖的旁邊。
在圈內,近段時間被重復最多的一句話,或許就是聽到設計師們抱怨平面設計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大家在回憶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那個當代中國平面設計史上的傳奇年代。那正是中國平面設計從無到有、從啟蒙到賦魅的一個關鍵時刻。以logo、VI為代表的平面設計,其商業價值被無限地擴張,引得企業和廣告主不惜重金來完成設計行銷,平面設計師一度成為最令人羨慕的職業之一。在高校中,無論師資條件是否具備,建立設計學院和開設平面設計專業,似乎也成了一種時髦。然而僅僅10年,平面設計就需要“而今邁步從頭越”了。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的人數將突破611萬,這個數字比2008年增長52萬人。這麼多的畢業生中有多少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不得而知,但在這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刻,有多少企業、設計公司有能力為其中的平面設計畢業生“買單”,卻著實成了一個令人焦慮的問題。2008年,題為“I’m here”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畢業展如期舉行。這個取材于《聖經·以賽亞書》的主題讓人們看到畢業生對於一個理想的社會位置的渴慕,但實際情況如何呢?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王敏教授説,這兩年中央美院平面設計專業的畢業生,能夠找到起薪兩三千元的工作就已經是非常理想的事情了。這個數字和10年前的狀況已經無法同日而語,而這僅僅是中央美術學院一所學校的情況,但它間接反映的是首都北京的就業市場。
在金融危機面前,有人堅持。在國務院和各級政府大力倡導文化創意産業、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等一系列經濟政策面前,中國設計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政策契機,有人認為“平面”的復興指日可待,有人則喊出了平面設計的終結論——即面對新媒體對於整個設計行業的衝擊,面對甲方(企業和各類客戶)在新的媒體傳播環境中對行銷需求的變化,傳統的平面設計行業的盈利模式和生存環境行將終結。
平面設計還很年輕,怎麼就老了呢?各行各業數算自身30年來所走過的道路,平面設計界的熱情並不高,但畢竟還是有了一些總結與反思。2008年,在深圳何香凝美術館,最早開始介入中國內地現代設計進程的王受之作了“中國設計三十年”的演講。《中國當代平面設計史》也在籌備撰寫,在我們看來,30年只是中國平面設計行業的一個階段性的總結。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平面設計,還僅僅是“在路上”。
10多年前,我曾預言經濟週期的迴圈將會對中國當時大躍進式的平面設計熱造成致命的衝擊。即便不是遭遇到當前的經濟危機,平面設計在國際領域內受到新媒體的衝擊也已經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平面設計的市場份額或許會萎縮,但只要傳統媒體還沒有到崩潰的邊緣,傳統的平面設計一定還會有其用武之地,這個行業也還要存在下去。只是,面對技術和媒介環境的創新,面對客戶行銷需求的變化,平面設計自身的確需要經歷某種“變革”。這種想法或許可以概括為“變革論”。眼下未嘗不是平面設計綜合拓展、孕育轉型的某個理想的時機。
面對30年不遇的經濟危機,已經步入“後奧運時代”的中國平面設計何去何從?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設計師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