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態勢下的當代社會,那些追求生活品質的都市族群,越來越依賴於設計帶給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設計學科也伴隨著國家的和平發展,市場的國際化趨勢,逐步地超越初期單純的技藝性勞作,向著以原創、環保、文化彰顯和品牌戰略的方向發展。其規模不斷擴大,遭遇的社會要求越來越高,諸如日益多樣化的政府訴求、企業訴求和市場訴求。設計學科在這樣的背景下不斷地變革、成長和完善自身的體系。今天的設計已經是國家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撫今思昔,我時常感嘆于蔡元培、林風眠先生創辦國立藝術院時,將圖案係與國畫係、西畫係和雕塑係學科並置佈局的高瞻遠矚。我也時常會揣度當年的劉既漂、雷圭元、龐薰琹、鄧白等先師在經營這個領域時,對圖案係的發展曾有過怎樣的構想和期待?又是什麼力量能使他們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動蕩社會中,如此不屈不撓地推進學科的發展?在近30年中,我們又親歷了像吳德隆、高而頤、孫晴義、陳淞賢、吳家驊、朱光亞(應邀前來)和王國梁等先生的引領,在“大設計”的旗幟下開源節流,艱苦創業,這又抱著怎樣的一種願景?而今我輩承接方向盤,恰逢國家空前發展的大好機遇,時不我待的今天“國美”設計人,更是再次秉承勵志,毫不猶豫地應接了鍛鍊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如今我們具備了從圖形到影像、從觀念到造物、從傳統到時尚、從造景到造境、從專業到綜合,橫跨城市、建築、景觀、環藝、交通、家居、家電、家紡、服裝、平面、陶藝、漆藝、首飾、會展乃至商業業態領域的研究、策劃、規劃、設計、營造、行銷……從理論研究到實踐履行的能力,我們完備地建立起了能夠有效應對來自國家、地方政府、企業,甚至國家重大課題訴求的專業群。我們經歷草創、基建,學科開拓和重整,我們路標指向,是朝“世界一流大學挺進”。
今天,在全國兩千多所設計藝術院校及相關係科中(據專業人士2007年的相關調研報告表明:全國學習設計的在校生高達110萬人)中,“國美”設計藝術學科雖説卓然有致,持續力高,但猶須在其定位、方向、特點、優勢、瓶頸、盲區、作為和理由等方面,不斷地加深認識,不斷地予以界定、調整、梳理,不斷地塑造特色並實踐、思考,完善不止。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科各專業佈局是以造型學科“人形”結構系統為軸心,按照專業屬性特徵組成一個環環相扣、相互推進的呈球形的動態結構系統:從虛擬到現實(平面設計專業),從平面到立體(染織設計專業),從傳統到時尚(服裝設計專業),從傳統到現代(傢具設計專業),從造圖到造物(工業設計專業),從造物到造境(會展設計專業),從細分到綜合(綜合設計專業),從精微到廣大(色彩設計專業),從意匠到文思(藝術設計學專業),從理論到實踐;由初級到高級(本科、碩士和博士)層層遞進;專業間經緯交織,虛實相生,內外貫通的學脈網路,實現專業領域之間縱橫交錯,跨越通暢,上下呼應,優勢互補,資源共用的專業群。中國美術學院旗下的設計藝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的設計專業和上海設計學院共同構成跨設計、建築、工業等多個學科,從策劃、規劃和設計完備的創新體系。可以相信的是,中國美術學院今天的設計藝術學科團隊,已經具備了“國家隊”的素質、閱歷和能力,他們將會秉承“國立藝術院”以來的精神傳統和80年來探索形成“多元互動,和而不同”學術思想,以弘揚民族精神為主旨,繼續尊重本土自然資源,尊重屬地民俗民情,追索人文終極關懷的本質,關注國際設計學科前沿理念與成功實踐經驗,探求高品質生活理念和精神境界;探究設計發生的原理,設計與現代工業製造、設計與“生活態”、産品與市場、市場與文化、時尚研究與行銷、創意與産業、研發與設計倫理、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技術與藝術、創造力與教育、設計學科與政府(或企業)目標和服務等等關係,全社會可持續語境下梳理教育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為先導,融合策劃、規劃、設計、管理、營造、傳播、行銷等相關領域,作跨領域、跨文化的交融,從而,不斷地推出具有有效回應市場訴求的人才與成果。
客觀上説,我們處在發展中國家的設計藝術學科,與“世界一流”尚有一定的差距。這個距離來自國家發展過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準的局限。那麼,我們如何克服局限,抓住國家大發展的機遇,整合資源,實現突破,這是“國美”設計學科人必須思考和努力的。
在“向世界一流大學挺進”的目標要求下,“國美”設計學科人,必須努力的是加強團隊整體能力和品質的提升,首先是辦學觀念的不斷更新,能夠以特色和高度在那個“一流”的平臺上引起關注和交流;其次是鼓勵師資團隊不斷學習,激活創造力和提升精品意識,從而自如地把握符合設計學科發展規律和運作方式和方法;再者,加強一流管理體系建設……在與之相關的方面都能夠實現一個質的飛躍。因此,我們清醒地意識到,要實現這個目標,還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還有不少的工作要做,但是,我們堅信“國美”的設計人,一定會薪火傳承,隨著國家的和平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和事將顯現在“世界一流”的平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