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設計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馬格南圖片社成立60年:在硝煙中凝鑄世紀經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6-19 23:25:28 | 文章來源: 青年參考
 

 米爾佳娜-約科維奇和拉薩爾-裏斯托維奇在電影《地下》中。
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裏卡,1993。 彼特·馬洛攝

    馬格南大師輩出,攝影師的圖片風格無法一言蔽之。影響中國最深的影像,是卡帕和布勒松代表的20世紀紀實新聞攝影傳統。他們表現出直接的風格和人道之心,面對人類苦難,永遠呈現保持尊嚴的努力,不經意間則流露出感傷。

    “當你想到一張經典照片,卻記不起照片的作者和出處,它很可能就來自馬格南。”這是今天的馬格南圖片社(Magnum)在網站上對自己的介紹,感覺空前狂妄。2007年,這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圖片社已成立60週年。借此機會,作者採訪了圖片社現任主席Stuart Franklin。

    馬格南的成立一開始就和戰爭聯繫在一起。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這是一場超現實主義的、充滿了意識形態激情的戰爭,歐洲藝術青年和知識分子被激情所吸引趕赴西班牙,不少畫家、作家、樂手和攝影師戰死沙場。羅伯特·卡帕是馬格南的4個創始人之一,他和女友拍攝了西班牙內戰,這是第一場被相機全面記錄下來的戰爭。正是這場戰爭讓卡帕建立了成立圖片社的基礎。

    4個創始人中的羅伯特·卡帕是美籍匈牙利人,喬治·羅傑是英國人,大衛·西蒙是波蘭猶太人,而布勒松是法國人。二戰之後的重建時期,很多社會團體、反資本主義組織和自由派人士,受到左翼理想主義的推動,都要求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卡帕、布勒松等攝影師不想受雜誌編輯的興趣所左右,想擁有自己所拍照片的版權。戰爭還在繼續,一切充滿了機會和可能性,攝影師有的是拍攝任務,所以有和媒體議價的空間。於是1947年,在一次攝影師們的午餐會上,卡帕提出成立馬格南圖片社。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在利益分配上採取共産主義烏托邦式的平均分配,堅持“共有共用”原則。

    和詩歌小説相比,攝影是苦澀的藝術,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從來沒有哪類藝術家,比卡帕這樣的攝影師更貪戀死亡、戰爭和縱酒。焦慮和流於重復的挫敗感,通過戰爭與酒的稀釋,或許有些許緩解。卡帕在西班牙戰爭中拍攝了一個中彈士兵倒下的瞬間,從此給新聞攝影開創了新起點,建立起至今沿用的新聞攝影的國際標準。卡帕説,“如果你的照片拍得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戰火還不夠近。”卡帕採訪了中國的臺兒莊大戰;在二戰中他是300萬盟軍中最先在諾曼底登陸的一員。1954年在越南採訪時他不幸觸雷身亡,在生死之際,他的惟一動作是按下快門。卡帕稱戰士為好孩子,他們也是別人的兒子、兄長、丈夫,戰爭使他們如草芥般湮滅在陌生的土地上。他不痛哭流涕,鏡頭就是他的眼、嘴、心。“我爬得越高,離死屍就越近。我不能再看了。我跌跌撞撞地爬向山頂,象白癡一樣重復著一句話:我要走在加利福利亞的陽光下,穿著白鞋白褲。”他抑制不住對寧靜生活的嚮往。

 

    伊莎貝爾-霍伯特和馬汀-多諾萬在哈爾-哈特利的電影《業餘藝術家》中, 1993。 羅納德·福瑞德攝

布勒松是另一位奠基者,他追求新聞和藝術的結合,他的信條是“真實”,認為攝影是通過鏡頭觀看生活的一種態度。西班牙戰爭之後世界仍混戰不休,直至今日,攝影師和士兵一樣,成了戰爭不可缺少的元素。

    60年裏,馬格南的攝影師總能在關鍵時刻出現在重大事件的發生地。聖雄甘地遇刺、肯尼迪遇刺……攝影師不僅用相機記錄了種種重大歷史事件,同時也在作品中強烈地表達了他們“關心人類”的人文精神,使自己的作品超越了單純的新聞性。戰地攝影、巴西礦工、越戰紀實等等照片,已成為上世紀的經典之作。

    布勒松2004年以96歲高壽逝世于法國。世人徹底忘記了他們在藝術門檻外徘徊時的失望心情。他們成了神話,分別被看作是新聞勇氣和攝影藝術的象徵。“馬格南攝影師”這個稱號,至今仍是攝影師們仰望的最高爵位。

    由於紀實攝影的衰落和現代企業制度改造我們的生活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馬格南以簡陋的經營倖存至今,是一個奇跡。但60年過去,馬格南的光榮能否延續,夢想還能走多遠,卻還是未知數。Stuart Franklin認為圖片社一直在變革,但永不脫離關心政治、社會變革的傳統。他們現正進行一個大型集體項目,即關注世界的血汗勞工。同時為了適應電視、網際網路的挑戰,已經有將近一半的攝影師在使用數位相機。他説:“馬格南仍將獨一無二。”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