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與傳統,是一對相互矛質的範疇,而日本的現代設計卻以其獨特的民族特徵擠身世界設計強國之列。這完全是得益於傳統文化的留存及應用。本文嘗試從藝術分析和文化內因思考兩個不同的角度對日本傳統文化精神加以簡要分析並指出其在日本現代設計中的體現及其認識意義。
關鍵詞:日本;現代設計;傳統文化
在日本的文化發展歷史上,不斷地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和影響,可以説,日本的文化發展是基於大量地吸收外國文明的精華基礎上的,他們把這些精華加以消化,加上日本本身的文明傳統,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殊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網路,融會貫通,使日本的文化、經濟、政治都與眾不同。日本的設計,也是基於這種模式發展起來的。
日本的現代設計自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大力發展,此時的日本設計家試圖將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觀念照搬到自己的設計當中,卻顯得笨拙、生硬和膚淺。隨著現代設計走向成熟,他們發現融合了日本民族藝術傳統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關注。
現代的設計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設計界取得一席之地,在國際競爭中取得顯著成就的作品大都帶有鮮明的日本身份。在現代高科技工業衝擊中傳統並沒有消亡,反而與現代設計融為一體,作為精神支柱植根于日本現代設計理念中,使日本設計表現出獨特的氣質,成為別國無法取代的重大特徵,是日本躋身設計強國的制勝法寶。
一、日本現代設計中的傳統精神
總的來説,日本的美學傳統,重視細節,重視自然,講究簡單、樸素,講究美學精神含義,構成了日本設計中的精神支柱。
永井一正把日本設計家分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為龜侖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則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嵐威暢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崗瑛子、淺葉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條喬支等。
第一、二代的設計家儘管各自風格相差很遠,但作品都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永井一正用幾何框架勾畫出一種特定的畫面空間氣氛,又著重具象的裝飾性圖形的研究和應用;早川良雄則用水彩、色粉等材料以透明且柔和的手法繪製招貼形象。他的作品帶有一種夢幻般的韻味,各種隱喻的圖像間滲透著一種淡淡的優鬱和詩意;田中一光對平面設計語言的運用有著獨到之處,他對日本的字體和符號有著很深的研究,試圖通過現代的方式將他們在招貼上重新加以診釋和表現,他強調設計的平面型和空間型,作品具有高度的秩序感和工整性,在他的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平面符號的獨特魅力,他的作品既有強烈的民族性又有典型的國際風格;中村誠則主要以攝影的手法進行設計,在為資生堂化粧品公司設計的系列招貼中,他以日本人獨特的審美眼光去揭示日本女性的美,選取最具日本風格的細節,以點帶面,戲劇性地誇張處理,對肌膚、睫毛等細節的細枝表現,對畫面朦朧氣氛和色調的把握,使招
貼畫面充滿著一種東方的審美意蘊。
在第一、二代設計家中,最為突出的是龜侖雄策和福田繁雄。
龜侖雄策是日本被稱為國際設計大師的第一人。他的畫面具有強烈而又穩重的色調對比,對每一細節一絲不茍地精細刻畫,表現出日本傳統工藝美術所具有的典雅而細膩的審美情趣。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使以龜侖雄策有機會在全世界展示才華。事實上也正是以此為契機,日本設計家開始確定他們的國際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為其他國家所熟知的平面設計師。他的作品被歐美設計家譽為“經濟簡潔又複雜多變”。他的設計風格幽默生動,設計思維既繼承了日本傳統中追求典雅的風格又反映了追求間接新奇的日本現代設計新潮流。他總是棄舊圖新,並系統地將各種創意、革新加以融會貫通。力圖以各種圖形矛盾性的複合,引導觀眾産生設定的聯想,在看似荒謬的視覺形象中透射出一種理性的秩序感和連續性。福田繁雄既深諳傳統,又掌握現代感之心理學。他的作品緊扣主題、富於幻想,同時又極其簡潔,並善於用視幻覺來創造一種怪異的情趣。
第三、四代設計家則從攝影、電腦等方面獲得了更多表現上的自由,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然而他們的作品中同樣滲透著日本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審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設計作品有著明顯的民族風格,色彩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分離感和張力,把裝飾色彩、變形形體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現與色漸變手法融為一體。他不但繼承了日本文化中肅靜、悠遠、清雅、柔和的風格,還將這種風格更進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實。提煉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內涵。以日本傳統的空靈虛無的思想為精神根底,帶有日本自古以來清愁的色調,追求其中浮現的優美
和冷艷的感情世界。
設計評論家厄爾(J. V. Earle)認為日本設計可以總結為兩大類,即:
1、色彩豐富的,裝飾的,華貴的,創造性的;
2、單色的,直線的,修飾的,單純與儉樸的。
這在表面上指出了日本設計的形式風格特徵,也不無巧合地印證了日本人審美的兩重性。日本人獨特的審美情緒和美學觀念,自始至終滲透著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
美國人類學者本尼迪克特曾經對日本民族精神作過較恰切的表述:“菊花與刀都是這幅畫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布,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怯,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現出來。”①這同樣體現在日本的審美思想和藝術創造中:日本的審美觀念中充滿優雅和諧的情趣又不乏陰鬱和深沉的審美趣味;熱衷於事物優雅的姿態和幽玄的意境又崇尚激越和狂熱的情緒;敬仰崇高對象和悲劇精神,同時又愛好滑稽和幽默。日本的藝術可能簡樸自然也可能繁複華麗,既平常又怪誕,既有抽象的浪漫精神又有現實主義精神。
從地理環境上看,這種文化精神的兩重性與日本人的生活環境是分不開的。邱紫華在《東方美學史》中提到:‘舊本地理環境中有三個基本因素對於形成日本文化模式有重要的影響,這就是森林、海洋和農耕。’舊本多森林,植被覆蓋面廣,森林在日本人的生活裏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森林文明使日本人祟尚生命之美。森林在不同季節變換的繽紛色彩和自然物千姿百態不僅有助於日本人對寂靜、閒適之美的感受,而且還促進了對事物色彩和姿態的審美敏感和對瞬間狀態的留戀,日本美學中關於優美、和諧的審美觀念,同森林環境密不可分。日本列島有漫長曲折的海岸線,日本人對大海的冒險和征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人勇猛好鬥的征服性格和追求壯美的崇高精神。森林與海洋共存于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人自然把森林文化的優雅精神與海洋文化的狂暴精神結合起來,從而構成了日本文化的主體內容。此外,日本還具有悠久的農耕文明,農耕生産的生活方式激發了古代日本人對季節時令變化的敏感,也促成他們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學思想。
日本人的傳統神道信仰使日本的傳統藝術在崇尚自然外還帶有特別乾淨、整潔的特點;而日本人對佛教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儉樸、單純並且喜愛非完整、非規則的美學特點,精神上則推崇內斂,自我控制,自我修養。
日本17世紀到19世紀經歷了高度商業化的江戶時期,商業文化高度發展,形成日本人重視和喜愛奢華平面裝飾的特性、喜歡商業修飾和大眾化的文化特徵。
二、傳統帶動現代設計
日本設計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起步,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己經躋身世界設計大國。‘舊本製造”甚至作為優質産品的代名詞成為一種文化標簽。日本是世界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非西方國家,它的民族傳統、設計風格、文化根源與西方大相徑庭。日本的傳統精神,無論在深層民族特性層面還是在表面的技術層面都決定著日本設計的命運。
1.民族特性層面
日本的歷史是吸收外國文化精華,使之成為本土文化的組成部分的一個長期的、連續不斷的歷史過程。日本是學習外國先進經驗最好的學生,也是最能夠把作別國的經驗和本土國情結合,發展自己獨特文化體系的國家。日本美術也不外如此:“但凡觸及外來文化時,日本美術總是以柔和的立場受其影響。……這種隨遇而安、廣泛吸收的情況,顯示了日本美術的廣泛適應性,或稱反預見性”②
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及方法上,正如魯迅先生所説:“優良而非國貨的時候,中國禁用,日本倣造,這是兩國截然不同的地方。’舊本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和模倣的民族,但這種學習和模倣只是在植根于本土文化傳統及其所急迫需要的基礎上進行的。日本人沒有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對外來文化的吸收無原則性,兼收並蓄,並且對外來文化進行分解、還原,拋棄不實用的東西,進而達到東西方文化的共存融會。“將原産于外國的東西加以吸收,改良和應用,從而大力發展並超出原有水準,這就是日本人的專擅和特性。”③
日本的設計正是基於這種無原則地徹底吸收而又有選擇地為己所用的方式下經歷了模倣、折衷轉化進而發展為成熟的‘舊本製造”。
另外,日本是個單一民族的國家。日本的傳統文化的單一種族基礎,使得他們非常重視集團和團體,因此文化可兼具活躍和穩定兩重因素。日本社會重視集體和團體,輕視個人,因此無論是在處理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大間題上,還是像每個具體設計這樣的小問題上,都能兼有大而穩定的方向,小活躍的因素這雙重特徵。
2.技術層面
日本傳統中有幾個因素是它的設計與現代迅速接軌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傳統審美思想中受禪宗的影響推崇少而簡約的風格,並且因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視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經掩飾的裸露的材料,裝飾性地使用結構部件,完全暴露並體現結構,這種特性與現代設計的要求不謀而合。
第二,在生活中他們形成了以榻榻米為標準的模數體系,從建築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長期對基本單元為設計中心的習慣,這使他們很快接受了從德國引進的模數概念。這也正是現代設計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領土狹小,人口密度大,長期以來狹小擁擠的居住環境使日本民族喜愛小型化多功能化的産品,重視細節並喜愛裝飾功能部件。而現代的國際市場趨勢恰恰是傾向袖珍化、微型化、攜帶型、多功能化。這些傳統的觀念非常順利地融人現代設計中,成為別國所難以具備的特點。
另外,日本現代設計強調集團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個人出名,以集體的成就而驕傲。企業內部力量比較容易得以集中。這也使得日本的設計可以飛速地發展。
3.體制層面
日本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它的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體制。世界上很少有國家能夠在發展現代化時能夠完整地保持,甚至發揚了自己的民族傳統設計。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發展設計以來,它的傳統設計基本沒有因為現代化被破壞。這與政府對傳統設計的重視與扶持不無關係。
日本戰後的設計發展與其戰後經濟增長迅速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的歷程是分不開的。日本政府、企業通力合作,建立一個健全和發達的國內市場,從而促進日本設計的成熟。政府對設計的大力扶持,企業對於設計的高度重視,是促成日本設計發展的重要原因。1918年創建的松下電器公司的老闆松下幸之助1951年訪問美國後便積極推動日本工業設計發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業設計部。之後各産業界均在自己公司內部相繼設置設計部門,積極改善産品設計,使産品打開世界市場。
日本在50年代建立一系列的機構以幫助設計進步。這種特別為促進設計而成立的機構和機制,使日本設計能夠穩健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例如1951年日本成立的隸屬日本通産省的日本出口貿易研究組織和1928年成立的日本工業藝術院。日本政府的這種完全利用國家力量來促進私人企業産品競爭的行為,在西方國家是絕無僅有的。因為日本政府非常清楚地認識到,好的設計和好的品質是使日本産品贏得國際商業競爭的唯一途徑,這已不在局限于文化這一層面上,而是商業、經濟甚至日本民族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設計是日本民族的發展生命線,是政府的發展重點之一。
但是,日本的這一系列政府保護産品設計的手段,基本上都是單向的,即保護日本的出口産品設計專利。而對於外國産品,日本則幾乎是肆無忌憚地倣造和學習。甚至一度出現大量抄襲和到竊歐美設計的現象,但這只是設計發展道路上的插曲,並沒有影響日本走傳統文化與高技術向結合的道路。日本政府再三強調“和魂洋材”,堅決拒絕這種物質層面的模倣發展到精神領域。
另外,重視教育事業也是日本設計界成功的重要因素。日本在明治時期就設立了美術及工藝學校,為二戰後的日本工業的崛起打消了堅實的基礎e 50年代日本的設計教育開始大規模發展。設計學院紛紛成立,這對於設計人才的培養和傳承起了積極的作用。日本的設計教育已經成為社會與企業複雜結構中的一個難以分離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啟示與反思
一切科學技術的發明都有賴於設計的物化,從而使之成為方便實用的産品或商品。在現代社會,隨著先進設計理念及高科技設計手段的應用,使得設計與科技結合更趨緊密,作為知識密集型産業之一,設計自身的“先進生産力”性質也日益明顯。因此,設計行業受到空前重視勢所必然。同時,我們悠久的傳統文化也面臨著流失與更新。因此,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趨勢下,面對外國文化和現代理念的衝擊,如何保護和利用傳統文化,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成為日益凸顯的問題。
中國的設計起步比較晚,就設計理論上來講還相對薄弱,設計作品也還停留在對外國設計在物質層面的模倣上。我們應該意識到,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內質和精神。因為,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對文化的重視只會不斷加強,設計中帶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們求得歸屬感的基礎。在當今資訊爆炸的社會,只有潛心研究、挖掘、融合傳統文化,才能使設計脫穎而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很強,其意象特徵和抽象性廣為現代藝術及設計.所利用。把華人文化作為一個積極的設計因子進行利用、推廣和發展,對於保護民族藝術、保留華人文化特色等方面都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屬東亞儒教文化圈。由於歷史的淵源,在傳統上有諸多相似之處。雖然在文化深層上實際上是大異小同,但在處理傳統與現代設計的問題上,為同樣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國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參照系統。日本政府重視傳統工藝美術與傳統文化,重視設計的傳承和教育,日本的設計師對待傳統文化,更多地從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來考慮,運用傳統的理念,現代的元素和構成手法,走在了設計的前沿,這些不能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①參見仁美〕本尼迪克特著《菊花與刀—日本文化的諸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頁。
②參見鄧惠伯著(亞洲美術史》,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頁。
③參見〔日〕中野政村著,張夫也譯《日本現代工藝的育成》一文,《裝飾)),1 994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英]勞倫斯·比尼恩著,孫乃修譯.亞洲藝術中人的精神〔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