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設計·新媒體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與大師同臺設計 為阿布扎比帶去中國創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7-02-28 09:44:51 | 文章來源: 資訊産業報

    

    建築師朱锫用五年的時間成功實現了與世界建築大師同臺對話的夢想

    不同斜面交錯使“飄浮空間”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空間體驗

    阿聯酋首都將建全球最矚目藝術區朱锫受邀成為唯一參與設計的中國建築師———

    一提到阿聯酋,許多人會想到,那個由小漁村和打撈珍珠的小碼頭迅速躋身世界商業中心和奢侈品王國的迪拜。但如今,隨著一個重要規劃的推進,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的魅力正與日俱增,並以完全不同於迪拜的策略,吸引全球的目光———在那裏漂亮的海岸線上,將出現一大片文化藝術區,包括多家博物館以及若干藝術展覽建築,並由世界重量級的藝術機構如古根海姆、盧浮宮等進駐並參與規劃佈局和建設,更有世界著名建築師以及設計機構參與不同地塊的建築設計。預計到2011年,這裡將有望成為世界文化、建築、藝術的強磁場。

    而同時,在眾多參與該藝術區設計工作的建築師名單中,朱锫和吳桐的名字非常引人注目,因為他們是唯一受邀的中國建築師,並且,他們的未來感的“飄浮空間”方案,打動了阿布扎比人,獲得專家組一致好評並順利通過。目前,所有設計方案已確定,設計展己于1月31日在阿布扎比開幕。

    ●“飄浮空間”方案得到認可

    去年,著名的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受邀作為阿布扎比藝術區的整體策劃和協調方,邀請世界頂尖建築家披掛上陣,其中包括弗蘭克·蓋裏(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安藤忠雄(Tadao Ando)、讓·努維爾(JeanNouvel)等等。除此,古根海姆博物館還組織專家委員會,在全球範圍內物色6到8位建築師,負責藝術區“系列藝術雙年展展覽建築”的設計。去年10月份,朱锫,吳桐的名字位列推薦名單之中,並很快通過考核,同時也是除安藤忠雄外僅有的入選此次藝術區項目的亞洲建築師。

    “飄浮空間”的方案提交後不久,2006年12月,朱锫收到了來自美國古根海姆基金會理事長托馬斯·克倫斯(ThomasKrens)的郵件。在郵件裏,托馬斯·克倫斯用“富有激情的”“激動人心的”來形容朱锫的設計,並且期待“它能夠對世界建築領域産生影響”。

    建築評論家方振寧説:“這些評價給朱锫和他的事務所極大的自信,這種自信的內涵是,中國建築師不僅僅可以解決一些中國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今天已經站在世界的層面上平等對話。”他還撰文指出:“被歷史快速推上舞臺的中國建築師,有著許多夢想……然而能夠接到海外項目,是更奢侈的夢想。只有很少的人,才能遇到這種機遇。説是機遇,好像不太現實,因為所有這些機遇不是由於守株待兔的結果。這裡有建築師自己的職業嗅覺,和他們在專業設計水準上擁有的自信,還有不可忽視的是,在海外留學和工作期間開闊的視野,和在發展中對自己的定位。”當初放棄在清華大學教書,求學美國伯克利大學,2001年學成後毅然回國的朱锫正是這樣,並且用五年的時間成功地實現了與世界建築大師同臺對話的夢想。

    ●“懸浮船下好乘涼”蘊含當地文化的“飛船”式建築在阿布扎比海岸邊蓄勢待發

    “面向未來、立足當代”,這是朱锫一貫的設計追求,在他為北京奧運設計並中標的數字北京建築中,他也是秉承著這樣的理念。然而,相對陌生的阿布扎比具有相當的地域感和特殊性,那裏的濃重的宗教色彩、強烈的陽光、炙熱的沙漠、深邃的海洋,一個建築需要面對的現實因素已經具備相當的複雜性。然而朱锫,吳桐和他們的設計團隊,在解讀出適應當地氣候和生活習慣的街道特質之後,聰明地創造出一個未來感的建築形態,並達成了一個藝術展示建築所應具備的自身的藝術性。

    關鍵詞:製造陰影

    朱锫,吳桐和他們的助手們對海灣地區的城市形態進行分析後發現,“製造陰影”是阿布扎比這樣的沙漠沿海城市最重要的特徵,夏天,陰影成為當地人生活中最寶貴的內容,在陰影下躲避炙熱的陽光,在陰影中進行各種城市活動,只要有陰影,人們就可以很從容。因此,阿布扎比的房子總是擠在一起,露天廣場很小,街道密集狹窄,一切行為都在建築形成的陰影下完成。這些擠在一起的房子的屋頂形成了城市的“第二陸地”,並成為冬天裏曬太陽的好去處。

    因此,他們得出結論並找到了設計的出發點:“建築的原動力就是解決公共空間的問題,所以對於沙漠海灣城市,陰影就是城市空間的訴求點,是建築與環境結合形成的原發類型。”朱锫還發現,當地的房子屋頂上都有煙囪,可以通風換氣,將海洋上來的風引入室內形成自然

    氣流,朱锫叫它“煙囪效應”。這些對當地城市氣候環境的理解都運用到了他的“飄浮空間”設計裏。

    關鍵詞:飄浮無柱

    顧名思義,“飄浮空間”沒有傳統建築的梁柱支撐,用朱锫的話説,“像一個懸浮的屋蓋”。朱锫介紹,整個阿布扎比藝術區在一片三角形的半島上,整個小島被大海包圍,島的一部分是由碎礁石填起來的。“飄浮空間”位於島上人工河道的一側,從一個側面看,整個建築好似浮在島上的飛碟,巨大的屋頂在地面形成陰影,幾乎所有的地面公共空間都在這個陰影之下。人們可以沿著河道,徑直穿過一層的公共空間,借助連續的坡道到達主要展覽空間和屋頂平臺的“第二陸地”,遠處茫茫的大海和周圍的建築盡收眼底。

    針對當地的氣候條件,雕塑般的建築沒有常規意義的窗戶,屋檐是傾斜的,避免陽光過多曬進展示空間。同時,由於墻體表皮的特殊處理,光線可以透過墻壁折面的縫隙柔和地投進去,這種特殊處理有序地組織氣流,可以讓房子“自由地呼吸”。

    一張圖特意渲染出夜晚“飄浮空間”的神秘效果,室內投射出變幻的富有動感的光線,並從頂部發散出去。正如方振寧描述的那樣,它仿佛一艘“從地上升起、探出海邊的宇宙飛船”。除了可以舉辦藝術雙年展外,“飄浮空間”內部寬敞的空間還可以做汽車展、時裝表演,屋頂可以做藝術表演,完美地達到了任務書上要求的“多功能性”。

    ●採訪手記

    朱锫:與自然的默契深深融入未來感建築表像中

    朱锫建築設計事務所位於東四北大街107號B座四層走廊的盡頭,沒有明顯的標誌,一如這幢灰色的大樓般低調,在門把手上巧妙地排列著三個數字“413”。

    朱锫顯得比照片上更加精神、幹練,黑藍色的毛衣上錯綜複雜的幾個扣結顯示了建築師的與眾不同。朱锫很忙,剛剛從西班牙參加完展覽回國,下午還要接待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來的專家,討論他提交的阿布扎比藝術區的一座藝術展示建築,他給它取名為“飄浮空間”。

    這個“飄浮空間”充分協調了人與當地自然氣候的關係,製造出讓人頗感體貼的巨大陰影和純凈疏朗的展示空間,並呈現出雕塑般的未來感。那些與“自然”的默契深深蘊含在科技的外表下。

    當我提出,“為什麼在你談論自己那些看上去頗為硬朗的建築中,從來沒有出現'自然'這個詞彙”時,朱锫十分會意地解釋:儘管他對陽剛的、高科技的、未來感的形式有所偏愛,但他依然不會否認自然所帶給他的重要影響。“我覺得真正能左右文化的只有兩股力量:一個是自然,另一個就是科技。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哲學的很多想法就是來源於自然的。所有的那些産品設計、建築設計都不是源頭,源頭是自然。”

    在伯克利上學時,在一次設計課上,他的指導老師查裏斯·柯裏亞曾經對他説“不要與自然對抗”,這句話對朱锫的影響很大。“我的設計是在那片老城區的一條河的盡頭做了一個小小的室外音樂廳,為此,切出一條筆直的路指向音樂廳。而導師認為,只有這片水才是上帝賜予的。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河道,沿著水面和綠地,讓建築自然地生長。”

    “有人曾問我,建築扮演什麼角色?我認為,建築是改變城市的手段,應該有能量、有革命性的東西。但是建築更應該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場所,建築無法與自然的力量抗衡。所以寧肯我們的城市進程慢點,蓋的房子少一點,也要做好每一個現有的建築項目。”

    ●對話

    ●當代建築與哲學

    記者:你説“飄浮空間”是未來的建築,那麼你所理解的當代建築或未來建築是什麼樣的?

    朱锫:建築的當代性是表現在對現實的批判,而建築的未來性是資訊的觀念,張力和速度是特徵。這個建築很像運動的雕塑,充滿了速度感。連續的,不同角度折面構成了充滿張力的主要展覽空間和屋頂平臺。作為雙年展藝術館,本身表達了很強的表演性和藝術感。我希望建造“未來的、科技的”房子。“科技”並不是純技術,而是反映了技術文明。科技和文化息息相關,工業革命導致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出現,那麼,資訊時代對我們的建築和城市又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呢?可以説,“飄浮空間”就是在試圖表達我們對城市未來的解讀和幻想,這也是我一直的興趣所在。

    在阿布扎比這座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城市,建築必須要超越現代人的經驗,但是朝什麼方向去超越,不同建築師有不同的解決思路。對我而言,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即使做不到“未來”,也要做到“當代”,這是我的立場。

    現在很多美術館都很難滿足當代藝術展覽的要求。這也是為什麼紐約有MOMA,但還得有PS1。當代藝術不是簡單的視覺藝術問題,而是反映在視覺背後的思想和哲學。我特別期待,人們進入“飄浮空間”以後,能有特殊的空間體驗,超越現有的經驗,看到的都是寬闊的、無柱的、流動的空間。

    好的當代藝術作品的價值都不僅反映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作品背後的思想,所以我喜歡蔡國強的作品,在他的作品的形式的背後,總有一種哲學的力量,打動人心。當代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哲學,當代建築的背後也應該有一種哲理和觀念,讓別人在讀你的作品時,會感覺到作品背後的思想。

    記者:“飄浮空間”的結構不合常規,是怎麼實現的?

    朱锫: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這個設計時都會提出異議,但是我希望這個建築的內部空間是流動的,沒有任何屬於正常坐標係的東西,仿佛一個雞蛋殼的狀態,墻體自身就是結構的一部分。雞蛋殼就沒有柱子支撐,但它同樣很好地立在那兒。我們的結構顧問RoryMcGowan,一位世界著名的結構專家,目前正在參與CCTV大樓的項目,他通過草圖分析論證,向我們展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合理性和挑戰性。

    ●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上有任何大師的影子

    記者:從你的“飄浮空間”和其他作品上看,總有一種感覺,你的設計都很“硬朗”,是特意追求的風格嗎?

    朱锫:風格不是我最終追求的目標,但是我的建築語言肯定要區別其他的建築師。上個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師柯布西耶的房子,是我最喜歡的,很“男性”、很“硬朗”,很“糙”,我不喜歡曲線。最重要的是,柯布的房子錶達了他對建築與城市的思考。雖然當代設計師在形式上創造能力很強,但是缺乏建築背後的思想,很難達到像柯布那樣的高度。我特別相信柯布的一句話,大意是,當你著手做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是否反映了當代的科技文明的水準,所以他的房子始終有一定的革命性。

    當接到古根海姆的邀請時,我們堅持自己的設計風格,即使我被古根海姆“一腳踹出來”,説我們不合格,我也不希望我們的房子像任何其他人的。

    藝術的創造難就難在原發性,我的房子很難説有誰的影子。這個世界文化傳播的速度非常快,建築師特別容易受到某種流行文化和語言的影響。如果説想把房子做得像庫哈斯,或扎哈設計的風格那樣,也許不難。但是做到“原發”很難。要想成為一個實力派的建築師,在世界上立足的,必須做到“原發”這一點。

    沒有一個人能否認:後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沒有人從未受到過別人的影響,我只是努力地在掙脫。雷姆·庫哈斯做過我的老師,我的城市觀念受過他的影響。建築是一件非常有創造性的活動,所以我希望我做的房子不是簡單提供給人使用的,而能從文化的層面影響人,要給建築重新定義。

    ●從細節找靈感

    記者:你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哪?

    朱锫:我和吳桐一起完成的“飄浮空間”的設計。史建是建築評論家,對建築有很多見解,我們經常從不同的出發點思考一個問題。在做寧波書城的設計時,我這個小會議室就擠滿了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出版商和建築學者,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總會産生特別好的設計想法。

    ●觀點

    中國建築師應該從單純的設計者向思考者轉變

    2005年到2007年,中國建築師陸續受到了國際關注。從張永和出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到朱锫受邀取得與世界大師同臺設計世界著名展覽館的機會,中國青年一代建築師正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

    朱锫説,“過去中國建築師扮演的主要是媒介的角色,介紹西方文化到中國,傳播中國文化到西方,這就是我們頻頻參加國際展覽的原因。但是今天中國建築師應該變得更主體一些,不僅僅傳播文化,而是創造文化。”懷著一份中國情結,放棄美國著名建築事務所的工作回國創業的朱锫坦言,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深度城市思考者,針對中國的城市問題,做有實力的前衛的建築師。”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威尼斯雙年展建築展 米丘獲獎
· 06美國建築師學會年度最佳建築獎
· 張永和榮獲2006年美國藝術與文學院學院建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