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名稱:“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裏的當代藝術”
展覽時間:2006年9月6日——10月6日 2006年9月6日開幕
展覽地點:青浦區小西門
一、主題闡述: 任何經歷過歷史汰選而建立了自覺判斷標準的藝術品類,都同時建構起它特定的觀賞方式。自十九世紀以來,現代美術館以其純粹、明亮、中性的空間構造確立了一種“規範的”公共展示-觀賞制度。美術館的空間被規定為“白盒子”(White Cube),它是一個可以替代教堂的建築容器,不同類型的藝術實踐皆可在這個聖殿般的空間中呈現為“作品”——個人觀看主體膜拜、凝視的對象。然而,“白盒子”卻從本質上呈現為一種隔離:將所有作品與它原本發生的生活世界隔離開來;將創作情境與觀賞情境隔離開來;將審美體驗空間與日常體驗空間隔離開來。
“黃盒子”是由中國美術學院發起,為應對“白盒子”而提出的一系列當代藝術創作與展示計劃。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對傳統中國式空間的一種展示學探索,又是對文人書畫精神的一種當代藝術的詮釋。2005年,“黃盒子”計劃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成功舉辦了“黃盒子:台灣當代書畫展”,該展致力於在美術館既有空間中再造一個仲介空間,藉以呈現出中國傳統觀賞經驗的一些具體格式。在此基礎上,“黃盒子”當代藝術與展示計劃又將邁出關鍵的一步。
“小西門”是上海青浦區政府保護修建的一個古鎮民居建築群落,是目前由地方政府主導的傳統/民間文化復興、創意文化再生産的一個傑出範例。經過三年的努力,小西門傳統民居群落保護修建工程已經勝利完成。藉小西門工程落成之機,中國美術學院、上海當代藝術館協同《時代建築》雜誌將在上海青浦區政府、上海市青浦區新城公司的支援下,舉辦“黃盒子·青浦:中國空間裏的當代藝術”大型學術展覽。本次展覽以中國式空間向當代藝術發問,擬邀請兩岸四地近20位當代藝術家,以繪畫、錄影、攝影、裝置、多媒體戲劇等多種實驗藝術形式應對、演繹小西門的傳統中國式空間。同時,本次展覽還邀請了來自不同國家的10數位著名建築師,採用現場製造、現成品重組、空間疊印等方式,在小西門民居群落中展示其作品及創意,探索傳統空間與當代建築的關係、表達與展示的關係。 本次展覽將以小西門為研究對象和創作現場,在傳統中國式空間中探討當代藝術媒體的表現潛力,以中國的日常生活空間限定、激發當代藝術的創造形態,實現傳統空間形態的意義更生;力圖在傳統文化與創意産業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探討本土資源與文化創新之間相互支援、彼此建構的動力機制。此外,本次展覽還將努力配合上海雙年展期間形形色色的文化交流活動,打破藝術展示和外部城市空間的界限,使當代藝術走入民間、切近公眾;以獨特的方式展現上海的文化創新能力,努力打造出文化産業的優秀品牌,為上海乃至中國的文化建設做出實質性的貢獻。 二、組織機構
主 辦:中國美術學院、上海當代藝術館
協 辦:《時代建築》
承 辦:青浦新城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學術委員:
Arata Isozaki磯崎新(日本) 國際著名建築師
Chrissie Iles(美國)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策展人(Curator,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David Elliott(英國)東京森美術館館長(Director,Mori Art Museum)
方增先 上海美術館館長
陸蓉之 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總監
Jens Olesen(巴西)聖保羅國際藝術雙年展國際部主席(President of International )
John G. Hanhardt(美國)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策展人(Senior Curator of Film and Media Arts, Guggenheim Museum)
盧永毅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彭怒 《時代建築》雜誌副主編
支文軍 《時代建築》雜誌主編,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策展人:
高士明 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頌仁 獨立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胡項城 藝術家,小西門建築群落藝術總監
三、參展藝術家:
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06年9月6日13:30至16:30
地點:青浦區小西門
本次展覽期間,將邀請國際相關領域的重要理論家及藝術家赴小西門出席研討會,與會代表將圍繞“當代藝術的展示空間與意義機制”、“中國傳統的觀賞方式與當代藝術的關係”、“當代藝術的中國方式”、“傳統空間”與“傳統經驗的當代性”等主題進行深入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