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從拼精神到拼大牌 內地音樂節行銷進入新時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7 13:58:49 | 文章來源: 搜狐音樂

 魏明(樂谷音樂節):強調音樂節是生活方式的理念已經過了

魏明(樂谷音樂節):強調音樂節是生活方式的理念已經過了

魏明(樂谷音樂節):強調音樂節是生活方式的理念已經過了

與摩登天空和迷笛音樂節相比,擁有政府支援和藝人資源的歌華萊恩在陣容上顯得更加大氣, The Jesus &Mary Chains、Joss Stone、汪峰和鮮少露面的許巍,絕對可以吸引大批歌迷的到來。對於被定為“拼大牌”的音樂節,歌華萊恩總經理魏明並沒有反感,“本來就是這樣,至少同意我們請的是大牌,沒有説我們是假大牌。但是我們現在不光靠國際大牌,還有國內大牌。許巍和汪峰就是今年特別注意的原創歌手。”

魏明認為,隨著國內音樂節的發展,每個主辦方都有自己的經營原則,大家有所區分是應該的,“請大牌符合市場要求也符合樂迷的選擇。雷同的陣容對於樂迷是沒有必要的。隨著音樂節的發展,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弄幾個舞臺,弄幾個大家能看到的樂隊。強調音樂節是生活方式的理念已經過了。我們強調的陣容。”

另一個擁有強大陣容的音樂節是大愛音樂節,總經理陳述絲毫不避諱用陣容吸引觀眾的説法,“大牌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可以緩步提升音樂節消費單價。隨著國內音樂節的發展,各個主辦方也在不斷思考和考慮市場,自然會對陣容有所調整。請大牌是人之常情也是市場使然。有大牌自然有收入,也就能準備第二年的音樂節,這是良性迴圈。”他認為國內音樂節同質化比較嚴重,希望用新鮮的、大牌陣容能改變這種狀態。

業內:國際大牌名頭好聽,國內大牌才有票房號召力?

音樂節的各種白熱化競爭引起眾多業內人士的關注。《南都娛樂週刊》資深記者蔡慧認為資源不夠是拼大牌的重要原因之一,“別説流行音樂青黃不接,樂隊也是青黃不接。各大音樂節都是相同的面孔,痛仰、謝天笑來來回回都是他們。國內這幾年也沒有好的新樂隊出來。”她認為現在的音樂節開始拼大牌其實有點過早,因為“音樂節還沒有真正被消費者接受成為消費常態。”

作為熱波音樂節曾經的工作人員、資深樂迷以及前《滾石》雜誌的記者,星月看過了眾多國內外的音樂節。對於目前國內音樂節的“大牌之爭”,她有自己獨到的觀點,“其實國際大牌都是名頭好聽,能引起關注。真正有票房號召力的還是國內大牌。熱波音樂節有那麼多觀眾,大部分都是靠那些國內的大牌。”

《北京晚報》資深記者劉穎認為“拼大牌”的現象並不是今年才有的,“09年的蘇州音樂節開始同時請汪峰、許巍、鄭鈞、張楚、崔健等等。那時候音樂節突然變多,同質化很明顯。主辦方就拿大牌當做區別。還有一個更明顯的變化是音樂節開始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音樂之外的東西很受關注。譬如瑪克思音樂節有很多文化對談,迷笛音樂節換了場地,也是為了更好的環境,音樂變成了一個大背景。”

不過拼大牌的現象在劉穎看來是好事,“如果音樂節趨同,老觀眾就不愛去了。大牌的出現讓音樂節有更大吸引力,讓中國觀眾能看到更好的現場,也對主辦方提出更高的要求。”劉穎認為音樂節之所以進入“拼大牌”階段,也跟前幾年音樂節的發展分不開,“前幾年迷笛、摩登賺錢了,有人看到這個現象有地産或者政府的資本進來了,才能請大牌。”

與主辦方和業內人士相比,樂迷的心態好像更加簡單。對於他們來説,更多新鮮的大牌是促使他們消費的動力,“目前同質化和同時期舉行的音樂節經常會讓我們面臨抉擇,希望能看到更多不同類型和特點的音樂節出現。”

   上一頁   1   2   3   4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