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上海流行音樂三十年關鍵詞 80年代初盒帶風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6 15:02:13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一代兩代加三代,不堪回首老中青。”要輝煌國際大都市的氣派,歌舞潮流是個基本的活力PM2.5指數。這30年,我們都還記得這些流行片斷嗎?

“一代兩代加三代,不堪回首老中青。”要輝煌國際大都市的氣派,歌舞潮流是個基本的活力PM2.5指數。這30年,我們都還記得這些流行片斷嗎?

1984年,張行是青年吉他大獎賽彈唱冠軍

1984年,張行是青年吉他大獎賽彈唱冠軍

1986年,上海電視臺的選秀節目捧紅巫慧敏

1986年,上海電視臺的選秀節目捧紅巫慧敏

1985年,以上海為背景的電影《路邊吉他隊》

1985年,以上海為背景的電影《路邊吉他隊》

朱逢博及上海輕音樂團

朱逢博是新時期上海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符號,1970年末至1980年代中國大陸兩大巨星“北李(李谷一)南朱”的這個“朱”。1986年她創立上海輕音樂團,音樂總監屠巴海,旗下歌手有沈小岑、張慶、朱楓、肖霞、杭晨、鄒軍、周海平、唐峰、李維敏……一度與對擂的北京中國輕音樂團是兩大流行樂標誌。當時上海樂團的電子琴演奏家浦琪璋、男聲四重唱、錢曼華,歌劇院的王作欣等都風頭很勁。

調頻身歷聲廣播樂潮

1982年上海開設了全國第一個身歷聲調頻廣播FM103.7,成為了流行音樂傳播以及集散中心。名牌欄目《身歷聲之友》、《上錄音樂萬花筒》、《點歌壇》、《星廣會》等成為影響了幾代聽眾的美好記憶。1993年張培仁開播的《滾石音樂雜誌》迄今還是音樂廣播的經典,被老DJ們津津樂道。

唱片輝煌

中國唱片上海分社是中國唱片産業的象徵。1980年代初推出張行等人的盒帶風靡一時。1995年,中唱與上海聲像、上海音像公司三家的年度産值超過10億元,佔全國一半以上份額,達到頂峰。EMI百代、滾石、新力、BMG、華納、環球、波麗佳音等唱片公司等都在上海設立過辦事處或成立合資公司。

排行榜

1989年7月上海電臺開設《流行歌曲排行榜》,以及隨後的《東方風雲榜》、《中國原創音樂榜》等,都是中國流行音樂引領性的標誌之一。羅中旭、王炎、胡彥斌等人就是通過此平臺走紅。再加上唱片公司的繁榮,1990年代上海一度因此獲得中國流行音樂傳播集散中心的地位。

音像世界

《音像世界》曾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啟蒙者和傳道士。王鐵城、丁夏、阿瑟、吳曉穎等都是雜誌靈魂人物,白岩松等名人當初都以被該雜誌刊文而榮耀。當時在上海灘關聯的還有《音樂愛好者》、《歌迷》、《吉他之友》、《上海電視》等雜誌方陣。

電視選秀

1986年上海電視臺的“卡西歐家庭演唱大獎賽”是全國第一個選秀節目,捧出了巫慧敏等電視歌星。偶像組合“夢幻想”也是選秀的結果。到了本世紀東方衛視的“我型我秀” 、“加油!好男兒” “中國達人秀”等,成為“年輕的戰場”,成就了張傑、蒲巴甲、劉維、王嘯坤、戚薇、井柏然、喬任梁、扎西頓珠等偶像型歌手。

演出市場

亞洲音樂節、上海國際廣播音樂節、上海之春、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爵士音樂節、金山沙灘音樂節等,基本上構成了上海流行音樂文化的表面格局。其實拋開一些政府的文化屬性,上海的演出市場是全國最大最好的,起碼不會像北京那樣平均要安排出20%的人情票進行“潛規則”。

“新開發”啟動樂隊潮

1990年黃浦體育館舉行的《新開發——90′上海現代演唱組首展》,是上海搖滾樂隊的第一次新勢力爆發。其中有金武林“特混”、聶鈞“電熨斗”、安棟、李泉“2/4”、葉虧夫“重點工程”、黃志健“太極光”、戚彥“學士”等樂隊集群力量讓人驚訝。隨後上海還曾涌現了“鐵玉蘭”、“水晶碟”、“甜蜜的孩子”、“冷酷仙境”、“藍色花園”等樂隊。

上音

上海音樂學院是上海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依據。譚冰若、戴鵬海和陶辛是重要的流行樂理論專家。何佔豪為徐小鳳寫的《別亦難》,何訓田的《阿姐鼓》等都是流行樂壇美談。這裡出來的當紅歌星有丁薇、周冰倩、李泉、常石磊等,而方瓊、王維倩等學院跨界歌唱家現在成為演繹上海老歌的最佳聲音。

流行歌曲創作比賽

1988年起由電臺主持的“健牌通俗歌曲創作大賽”,1992年由宣傳部組織的“雀巢杯流行歌曲大賽”等,都曾極大推動本土原創氣氛,在全國也是率先的舉措,並讓金復載、奚其明、沈傳薪、趙光、于智強、徐堅強、左翼建、沈舒強、彭程等上海作曲家的作品進一步得到傳揚。

校園歌手

台灣的校園歌曲極大地催化了大陸的校園氣息,“十大校園歌手比賽”之類的活動是每個大學的風景和浪漫話題。上海曾涌現了一批走向社會的校園歌手,其中有宋懷強的三人演唱組、劉蕾、王亦磊、影子等。我認為上海的校園歌手和樂隊完全可以形成新勢力而被給予期望。校園裏不去想三想四寫情歌搞樂隊實在是枉費了青春的才氣。

吉他彈唱比賽

1980年代你若是個吉他歌手,那你對美女的蠱惑度類似于現在開著蘭博基尼接她去兜風。其中1984年全國第一屆青年吉他大獎賽彈唱冠軍張行是個標誌人物,還有莊魯迅等。那個時候稍微有點腔調的男人都要備一把“紅棉”吉他的。1985年拍攝的以上海為背景的故事片《路邊吉他隊》現在看起來都很有味道。

歌迷會/拷兄

1990年代上海的歌迷會是一種時髦的圈子行為,造就了日後很多著名的文化人。主要有電臺《音樂萬花筒》“十大歌迷”評選、“熱門歌曲歌迷會”和“音像世界歌迷會”。登峰造極的舉動是曾策動撰寫和印製《羅大佑黃舒駿作品研討會論文集》,迄今都是兩岸三地粉絲難以逾越的學術鴻溝。

“拷兄”是指專門把港臺歌帶拷貝並私下販賣的一批特殊“流行傳播生意人”。延安中路的中圖門口是公開的集聚地,復旦著名的拷兄“徒兄”曾是電臺客串主持常客。更有意味的是,傳媒精英L總承認當初在復旦因為做“拷兄”多少啟發了一些文化商業思維。

滬語歌

付子明的《做人難》是個符號。還有黑棒的《霞飛路74號》、張廣天的《上海上海》、頂樓馬戲團的《小白領之歌》、王昊的《汰腳水沒燒》等都蠻有意思,連70歲的前輩音樂人潘勝華都寫了夾雜了大段上海話的《噢!上海》……只是上海話的聲調,還需要詞家們好好琢磨。當然,陳奕迅的《謝謝儂》只能説擺了一記上海噱頭。

徐冰

(作者係資深音樂媒體人/策劃人,上海電臺流行歌曲排行榜/中國原創音樂榜創辦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