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將近55歲的德國音樂人JoaquínMarro在德國有著一家不大不小的音樂公司,每年100萬歐元的現場音樂收入,讓他成為德國知名的現場音樂人之一。去年,Marro選擇把自己的工作重點放到北京,現場音樂則是他叩開中國市場大門的“法寶”。如今,Maroo在中國已經待了近一年,為了表達出自己對音樂和中國的熱愛,他也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馬中樂。
國家大劇院=現場音樂?
2009年以前,馬中樂對於中國的了解還僅停留在“中國音樂=茉莉花”上,他甚至學了一句網路用語來形容他對中國音樂的了解——“很優美、很瞌睡”。然而,就在2009年德國搖滾音樂節上看到一支中國搖滾樂隊登臺演出時,他對中國音樂的印象馬上變成了“很搖滾、很激動”。就這樣,聽了不到5分鐘,馬中樂就被征服了,他那時想做的惟一事情就是去中國看看。
當馬中樂踏上北京這塊土地時,他很快就被北京音樂産業的現狀深深地打擊了。“我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問計程車司機,‘哪有北京最熱鬧的現場音樂’。結果這個司機茫然地看著我,考慮了半天,把我帶到了國家大劇院。經過三四個出租司機的“折磨”,馬中樂決定獨自尋找那支曾在德國音樂節演出過的北京搖滾樂隊,以求能從他們那裏得知北京更詳細的音樂資訊。
經過兩個多月的詢問,馬中樂終於在宋莊找到了這支樂隊。在不足40平方米的房子裏住著樂隊的7個人,淩亂而具有一股“獨特”氣味的房間讓馬中樂連一分鐘都沒待住就急急忙忙地跑了出來。“中國現場音樂的市場同國際相差太遠了。”隨後的時間,馬中樂通過這支樂隊不斷結識了更多的搖滾音樂人和原創音樂人,“北京搖滾和原創音樂的內容絲毫不比國外的音樂人差,但這些音樂人卻沒有施展才華的地方”。
為來中國投資音樂挖空心思
“我能不能為這些音樂人提供一個現場演出的場所?”某天,馬中樂腦海裏突然閃現出這樣一個念頭。隨即,馬中樂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考察“中國音樂節”的市場。迷笛、草莓、西湖等音樂節上都出現了馬中樂的身影。“現場音樂在中國國內的受眾極多,同國外一樣,盈利點也在門票、啤酒以及文化衫等衍生産物上。”
在馬中樂的生活中,啤酒是他這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飲料”。打著酒嗝,馬中樂笑著説,“我發現中國人比我們德國人還能喝啤酒,參加這幾處的音樂節發現,啤酒基本上都是供不應求,每人平均購買啤酒的價格在100元左右,相比僅有幾十元或是免費的門票,啤酒和小吃依舊是他們在音樂節上花費最多的一項”。
目前,馬中樂已經在中國待了近一年的時間,從北京到成都,他幾乎跑遍了任何能和音樂掛鉤的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北京雖然音樂公司不多,但音樂人卻是全國最多的,這些音樂人足以為現場音樂打下廣闊的市場基礎”。
但擺在馬中樂面前的第一個困難是怎麼把資金轉到北京來,“中國政府對境外的演出資金有著比較嚴格的管理辦法,我們在北京是不能設立演出經紀機構、演出經營單位的。這對我們來説無疑是一大打擊。如果要想繼續做下去,我們就必須有中方合作夥伴,但在中國沒有一家做現場演出成熟的公司。”有著豐富經驗和資金卻沒法單幹,馬中樂挺著急。
而聰明的馬中樂也成功地找到了嘗試的機會。“我們曾‘偷偷摸摸’地把德國公司旗下的搖滾樂隊帶到中國,然後在北京一些地方舉辦小範圍的音樂‘交流活動’。”馬中樂笑著説,“‘文化交流’得很成功,有很多年輕人來參加這個活動,這也為我們摸清了北京現場音樂的消費群和盈利點”。
德國音樂人的中國音樂計劃
雖然資金沒到位,但是馬中樂卻完全設計好了在北京的發展規劃,“798、宋莊、朝陽公園都是我們今後可能落戶的地方。前期投入可能在100萬歐元,主要是在場地租賃和設備上進行投入。”目前,馬中樂正在積極尋求與這三家之間的合作。至於這個現場演出怎麼盈利,馬中樂神秘地笑了笑,“現場盈利模式有很多,不過在北京我們打算還是以門票及廣告作為主要盈利點。”至於為何不選擇國外最能帶來經濟效益的啤酒作為主要盈利方式,馬中樂表示,目前中國國內的啤酒品牌眾多,而活動本身在沒有影響力的情況下很難賣出一個好價錢。
“在國外現場音樂中,通常都是一個啤酒廠商冠名一屆音樂節,為爭奪冠名權多家啤酒商往往會打得‘頭破血流’,這就是我們未來要做的。”馬中樂表示,當品牌做成功後,自然會有啤酒商找到府,“與其現在我們求別人倒不如讓人家來求我們,這樣才能從現場音樂中得到更豐厚的資金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