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古玩該不該打假? 收藏界打假究竟難在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8 13:55:53 | 文章來源: 舜網-濟南日報

 

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現有文物拍賣公司多家,年拍賣額達億元。而收藏界人士估計,全國參與收藏的人數有三四千萬,有人甚至認為多達萬。這是兩個令人感到眩暈的數字,也比較簡單而直觀地説明瞭收藏在中國的熱度。但在這些數字的背後,也有很多令收藏者感到鬱悶或憤怒的東西,那就是收藏愛好者在收藏過程中的打眼,也就是買到贗品或倣造的古玩。還有的人以收藏為名搞投機買賣,專門造假騙人,這些是確實存在的現象,但也是很難治理或管理的現象。

我們通常所説的“古玩”,應該特指民間收藏的、不在國家禁止買賣之列的那部分文物。公民合法所有的文物,法律允許其相互交換或者依法轉讓和流通。所謂“贗品”指的是遠遠看上去和原作一模一樣,但仔細端瞧卻或多或少與原作有所區別的“假品”,即古玩市場上,賣方在不告訴買方實際情況下,將“贗品”當“真品”高價賣的情形具有欺詐性、顯然有失公平。

自古以來古玩界就有一種説法,“古玩是不打假的”,“古玩交易講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至於賣的東西是真是假,賣方沒有義務告訴你,你買的東西是好是壞,全憑買方眼力,好壞都要認賬,沒有退貨的道理”。在這種看似合理的理論支援下,古玩的真真假假更是讓人難以捉摸,很多收藏愛好者也很少去反思買假是否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反而形成收藏者在假古玩的汪洋大海中尋寶的一種樂趣,而這其中上當的概率幾乎可佔到99%,這不能不説是一種怪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文物收藏品該不該打假?古玩中的“假貨”是否該打呢?又如何打呢?

美國的《財富》雜誌在半個世紀前曾斷言,藝術品收藏將成為最賺錢的投資産業。我國早就有一種説法:“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

業內人士説,在收藏熱中,喜愛藝術、陶冶情操者應是大多數,但衝著古玩的巨大利益、想一夜暴富者也佔相當大的比例。不過,近年收藏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那就是逐漸減少盲目,趨於理性。

“不冤不樂”收藏界打假不易

“大多數人收藏是跟風。”著名古瓷片收藏家白明曾這樣説,“其實收藏不應該是大眾的事,而是‘小眾’的事。收藏藝術品、字畫、古玩,需要有深厚的歷史、藝術和專門知識支撐,否則就會吃虧上當。因為就目前市面情況看,真品太少,假的東西太多。”

其實,就算他這樣的行家也曾經多次上當,買到假古玩。所以,贗品氾濫已經成為收藏市場的一種常態。但在此種情形下,收藏界卻不興打假。一般的情況是吃虧上當自認倒楣,“打落門牙往肚子裏咽”。有的專家也認為,收藏畢竟是個人愛好,無關國計民生,造假買假,“周瑜打黃蓋”,無礙大局。

因此,儘管造假賣假盛行,有不少媒體也在呼籲規範文物市場,但收藏界本身打假的呼聲並不高,有人甚至就是要體驗在買賣真假古玩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把這些當作一種人生樂趣。還有很多買了假貨的人,本人往往還堅信不疑,執迷不悟。

白明説業內有句名言叫做“不冤不樂”。這大概也算收藏界的一條潛規則吧,也反映出了目前國內古玩收藏愛好者不認為一定要打假的主要原因吧。

誰來認定古玩真假?

其實,很多收藏愛好者也不是不支援打假,但牽涉到最主要也最難辦的一個問題是文物古玩鑒定不易。鑒定沒有一定的標準,也就造成了古玩在流通時也就難以有真假之分,缺少必要的標準參考,所以真的打起假來才能知道其中的艱難。

國家有一個文物鑒定委員會,成立於1986年,起先只有54位專家學者,後來增加到七八十位,全由國家文物局聘任。這個委員會只負責對國家館藏和發掘的文物進行鑒定,不承擔社會文物鑒定工作。一般省市也都有文物鑒定委員會,也不對社會服務。還有一些重要海關設有文物鑒定站,專為文物進出境把關,也不面向社會。社會上其他文物鑒定機構多數是民間自發形成的。

2000年後,收藏形成熱潮,民間鑒定機構從開始出現到遍地開花,但真正具有國家鑒定水準或標準的並不多。而且隨著人們收藏逐漸趨於理性,盲目購買古玩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到鑒定公司要求鑒定的人大為減少,許多鑒定公司無力支撐,逐漸被淘汰,目前剩下的已不多了。北京市經工商登記的鑒定公司或中心39家,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維持經營的也就十來家,全國不過幾十家。而專門從事此類鑒定工作的專家數量也不多,真正直接為市場服務的更少。

當然,即使是專家,有時也有“打眼”的時候。古董鑒定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主觀判斷,同一件古玩不同人得出的結論可能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專家在很多時候也處於很微妙的境地。

目前在古玩收藏中,最為普遍的是所謂“眼學”,那就是基本上憑個人眼力來斷定真假。用“眼學”來鑒定,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還是真假要由大家投票決定?上世紀70年代,英國人發明瞭熱釋光法測定瓷器年代。近幾年,國家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推出了原料無損測定的新方法,通過這一方法可以測定製作原料的成分中是否含有現代化工原料。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些高科技鑒定方法,有的已經被高倣高手破解,失去了它的權威性。

幾年前,就出現了一起科技鑒定和傳統鑒定相互矛盾的事。有一位華僑收藏家拿著一對青花龍紋象耳口瓶到中國來做鑒定。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的元素分析和中科院最大的電子對接機加速器發射出來的力光譜檢測,都認為這是元代的瓷器。而國內的陶瓷專家根據各種文獻記載和經驗認為它是高倣,光鑒定費就花了幾十萬元,最後承認文物鑒定專家的高倣結論是對的,科學方法鑒定錯了。

文物古玩鑒定肯定是有標準的,但這種標準不具有剛性,不易量化。文物古玩多屬於藝術品,很難有統一標準,用政策法規強行規範也不現實。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如何介入文物鑒定的工作,專家們也各有看法。有的人認為不宜介入,有的認為應該介入。

1   2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內地佛像藝術品拍賣市場 華人成為收藏主角圖
· 收藏雕塑的注意細則
· 雕塑如何收藏
· “世界十大中國文物收藏家”之一徐展堂去世
· 限量新版精品受青睞 新版"小人書"收藏價值如何
· 誰在收藏“天價”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