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文化須無條件投入:藝術區的落寞告別黃桷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9 17:32:49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作為反映西南地區藝術面貌的代表,四川美術學院,曾經為中國當代藝術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藝術家。近10年來,從民間到政府,以川美為核心的黃桷坪地區,在對塗鴉藝術街、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501藝術基地、102藝術基地等一批藝術園區的開發和利用之後,隨著美院文化主體的搬遷,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今天的藝術區,被文化産業大發展的巨浪裹挾前行,那些重産業而輕文化的“文化産業爛尾”現象不斷地在今天的中國上演。在文化流失與經濟轉型的雙重作用下,一個個藝術區從繁榮走向衰落。

市場是藝術區長久發展的關鍵

2006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由政府出資,藝術家設計,費時一年,完成了在長1.25公里、近5萬平方米的破舊居民建築物上繪製巨幅塗鴉作品的工作。建成的黃桷坪塗鴉藝術街,作為當代藝術的一種群眾性符號,為這個有著破敗外表的經濟欠發達區域,換上了藝術的外衣。

此後,一年一度的黃桷坪國際藝術節,也由九龍坡區政府出資主辦,為黃桷坪藝術區帶來了短暫的活力。2008年以後,整體經濟的下滑,藝術市場需求驟減,這給盲目樂觀的人們潑了一盆冷水。此後,2009年,在政府支援下,類似黃桷坪美術館這樣的機構,籌備數年之後的開館,也如同節日的禮花,在釋放出燦爛的花火之後便煙消雲散,留下的只是空曠的空間。

“政府的文化項目在這裡起到了短暫的推進作用。但是項目過後,沒有進一步的措施和作為,往往曇花一現。”四川美術學院策展人俞可告訴記者。他作為黃桷坪藝術區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的負責人,對藝術區的問題和困境有著自己的思考。

至今,很多人將黃桷坪的沒落歸咎於2008年以來當代藝術市場的持續低迷和四川美院主體的搬遷。“受全球金融危機波及之前,大概2006、2007年期間,黃桷坪可以用火爆來形容。大批的畫家和工作室在這裡冒了出來。經常有外地畫商,帶著整箱子現金來黃桷坪買畫。”批評家、策展人王小箭告訴記者。然而,同樣作為川美的教授,如今即將退休的他,原本想要繼續在黃桷坪發展他的藝術檔案事業,但因為近些年的逐漸冷清,他最終無奈地選擇了離開。

低廉的物價、良好的學院環境,曾經讓“黃漂”們(在黃桷坪進行創作生活的藝術家)把這裡視作天堂。然而,幾年前美院主體的搬走,仿佛讓很多“黃漂”們失去了精神歸宿,使這裡的藝術氣息和學術氛圍變得貧乏。

藝術家工作室、藝術空間、酒吧讓黃桷坪藝術區形成了帶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被稱為川美的“體制外教學”就在這裡生發。而沒有川美的黃桷坪,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很多藝術家曾經把這裡作為跳板。個人發展成熟之後,就會離開這裡,到其他更好的地方發展。”藝術家沈樺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黃桷坪的過去與現在是一種必然,那些像他一樣,不願離去和不能離去的人仍會在這裡堅守者自己的創作理想。

近些年,借助房地産市場的火熱升溫,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加大對的藝術區或創意産業園區的支援。然而,在缺乏相應軟體培養和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一些冠以“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的藝術區往往在幾次熱鬧喧嘩之後,逐漸變得悄無聲息。如今,黃桷坪藝術區就面臨著這樣既普遍又特殊的問題。它的特殊之處恰恰在於黃桷坪對於川美文化氛圍的過度依賴。

“僅僅靠類似的國際藝術節並不能支撐黃桷坪的創意産業,實際上,九龍坡區政府方面從第二屆黃桷坪國際藝術節開始就有些猶豫了。”王小箭告訴記者,“藝術區也好,創意産業園區也罷,都應該以藝術市場的繁榮為前提。在當代藝術市場泡沫破滅之後,黃桷坪藝術區的沒落也在情理之中。”

在他看來,只有藝術市場的問題解決之後,才能解決對藝術區與創意産業的認識與支援問題。目前,全國各地的藝術區建設還處於摸索階段,即便像北京宋莊這種已經發展了十多年的、相對成熟的藝術區也概莫能外。“像黃桷坪這樣的藝術區,過去是和川美銜接,與政府無關,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從找誰銜接開始摸索,可見前面的路程很遠。”他説。

發展文化必須是無條件投入

2004年,四川美術學院斥資700多萬元,買下了位於川美校園內的坦克倉庫,作為藝術創作基地。起初,學校想把這些寬闊明亮的坦克倉庫,改造成國際藝術區。然而,在隨後幾年的實踐中,來到這裡生活和工作的各地藝術家並沒有讓坦克庫成為一個更加具有創作活力的地方。

“我們原本希望在這個實驗藝術社區裏,這些殘留的歷史記憶,會走進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會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會開啟人們對藝術實驗的一種自由想像。”俞可作為多年來主持管理坦克庫藝術中心的策展人,對於如今的狀況很不滿意。

“我們當初劃分了三大塊:藝術家工作室計劃、交流計劃、展覽平臺。宏觀來講是很對的,但在微觀的實施中,在軟體建設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困境,面臨了很多問題。”

剛一開始的新鮮感沒有持續多久,一些藝術家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慢慢開始把這裡作為生活化的場所,而不是工作、創作的聚集區。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