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院與黃桷坪藝術區之間的“權重”決定了這個藝術區的生死存亡:一個是學院,一個是民間;一個是體制內,一個要“野蠻生長”。展覽“夢想照耀著現實”給出了“民主”的答案:藝術家們説了算。
在不斷地上坡之後,闖入視野的是街道兩旁的民居,略顯陳舊的外立面畫滿了街頭風格的塗鴉,讓人聯想起紐約柯尼島的嬉皮士繪畫。
它們出自四川美術學院的師生之手,5年前,重慶當地九龍坡政府決定將“黃桷坪”作為藝術生態區進行規劃,川美師生奪得了這一“項目”。
儘管不少在此聚集的藝術家對這一街頭塗鴉行為不以為然,認為它們“損傷了當代藝術的美感”。但這種歷史性的風格一旦確立,就很難抹殺了,成為人們對黃桷坪藝術區的第一感知。
在這裡,還有一本名為《塗鴉街》的當代藝術雜誌頑強地生存著。如同大多數中國當代藝術的圈內雜誌一樣,它的讀者面對著藝術家、收藏家、畫廊和美院,在小心翼翼地維持著市場和學術的平衡。它的經費來源是民間資金的吸納,而發行渠道則以直投為主。有時候,它不得不靠策展來推出一些新銳藝術家,然後通過作品的易手來保證自己的日常運營。
為此,這家雜誌在臨街的地方開了一間不到200平米的畫廊,80後藝術家康璨的個展就曾在此展出過。一年前,這位美院的學生展出了《搖搖欲墜》。去年,他又獲得了日本AAJC(海外和日本美術家協會)“最佳藝術家”獎,成為一顆受人矚目的新星。
與康璨一樣,眾多川美的學子畢業後選擇了成為職業藝術家的道路。川美歷史上以油畫風格著稱,在中國,所謂的“四川畫派”總是與政治潮流若即若流,三十多年來,他們走過了後文革時期的“鄉土繪畫”、70年代末的“野草繪畫”、80年代的“寫實繪畫”乃至到90年代的“個人主義”,從這裡成名以及走向世界的藝術家有何多苓、張曉剛、羅中立、葉永青、程從林等人。
在黃桷坪藝術區,“學院派”藝術家圍繞在川美,那裏有川美規劃的坦克庫藝術區,能入駐坦克倉庫的藝術家以川美老師為主。除此之外,幾百名藝術家分佈在學院對面的501基地,以及與此不遠的102基地,還有11間、獨立映像、108、U庫、器·空間等藝術基地為藝術家創造了創作與展示的空間。而周邊則茶樓、酒吧、書店、畫廊林立。
藝術家們把自己戲稱為“黃漂”——漂在黃角坪。“黃漂”這個名字是他們自嘲的説法,實際上他們是指“駐紮”在黃桷坪的藝術家,是一種新的藝術生活的引領者,他們受人歡迎的程度其實很高。
其中的一部分有可能被國內外畫廊看中,進行包裝和策劃,而他們的繪畫風格也會迅速被模倣和複製。5年前,黃桷坪的藝術家們已經形成了規模,70後、80後的藝術家相當活躍,那時他們的繪畫廣受市場影響,“畫海報”這種方式屢見不鮮,各種時尚、誇張、卡通的“符號”出現在畫面上。
但也有堅持自己藝術探索的藝術家:楊暉用獨有的氣息描述她想像中的“類人孩”;向國華用竹子和書法等意象在畫面上折射,展示出逼人的斷裂感;楊驍繪製的三國連環畫,巧妙地融入現代性因素;還有20餘年駐紮在黃桷坪的行為藝術家任前,快成為“黃桷坪”的另一個符號。這些,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黃桷坪紮下根顯然要比去北京、上海等藝術更活躍的地方要容易,這裡房租、物價便宜,一個藝術家工作室的年租也就幾萬元,較好的藝術家靠一幅作品銷售就能維持一年的生計。
這裡接近城市的城鄉結合部,藝術氛圍濃厚,也不乏生活氣息,遠處高聳的發電廠煙囪和近處的工廠風格藝術區構成了獨特的魅力。
這裡地處城市邊緣,電廠、兵工廠、鐵道、貨運碼頭,加上學生和原有的城鄉居民,社會形態十分豐富,各種人等、各種活法非常典型。批評家王林動情地説:“不僅四川美院催生了黃桷坪,同時黃桷坪也助長了四川美院。黃桷坪情結對川美藝術家是不可磨滅的。”他指出,社會基礎和歷史文脈不容中斷。
無庸置疑,黃桷坪藝術區得天獨厚的條件來源於川美,它向外界輸出了大量藝術人才,並且是藝術資訊的交換地。與北京豐富的人文生態相比,其缺點是對美院的依賴性太大。沒有哪個藝術區像黃桷坪那樣,離開川美就不能存活。
2011年春節,一場熱鬧而又靜悄悄的展覽在重慶工藝美校舉行。臨時由教室和食堂改裝的展覽空間仿佛把人帶回到1980年代。120多位“黃漂”藝術家集中展示了他們的306幅(件)作品。這個展覽主題是“夢想照耀著現實”。展覽時,藝術家們大多已回家過春節了,而市民們則可以爬上一道高坡、經過一個操場,來欣賞和“檢閱”藝術家們的成績。
正如展覽主題所表達的那種熱切希望一樣,藝術家們對重慶的藝術生態抱有一種重建的信心和渴望。這個展覽飽經磨難,最初的選擇場地是重慶美術館,但是由於重慶美術館在川美內,且由政府委託川美代管。於是,“院墻”的惡劣性再一次發作了。藝術家們抱怨説,川美在近幾年內越來越官僚化、壟斷化。即便經過重慶當地政府與美院的交涉也無果,最後展覽只好呈現在改裝的臨時展廳中——饒是如此,展覽取得的效果依然是令人震憾的,作品與環境之間的反差和衝突比和諧更刺目、更帶給人衝擊和感嘆:只要藝術家的創造力不枯竭,其他一切都不是問題。
而在半個月後,有46位藝術家在獨立映像藝術機構主辦的“藝術品尚會”拿出77件作品拍賣,當場成交了42件。主辦方完全不介入操作細節,藝術家直接面對公眾和藏家,顯示出旺盛的民間藏納力。
作為獨立空間,“獨立映像”連續支援了重慶當代藝術的幾次大事件:跨國交流展覽、藝術節、論壇等等。漸漸成為重慶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
美術界一旦有個“官方”的帽子,幾乎就成為權力演習的戰場,並且會扼殺藝術應有的創造性。這也是當初藝術家陳丹青為什麼毅然脫離清華美院的原因。素有“底層人文”立場的批評家王林是四川美院的老教授,也是“夢想照耀著現實”的學術主持。在這次展覽的論壇上,他猛烈抨擊學院體制,直言:“四川美院的重慶美術館在舉辦四川美院藏品展,在一個學生走的時候辦這個展覽我想不出有什麼意義,就是把美術館佔著不拿給大家用。”
展覽一度呈現的“膠著”狀態很有意思,在籌備過程中,一小部分藝術家看“美院”不支援,便退出展覽,要麼只送作品人不出現。還有的試圖兩邊討好。
如果一個藝術區過於依賴學院,其生態特徵是很難“野蠻生長”的。況且,四川美院的虎溪校區建在離此甚遠的大學城,本科生全都搬遷過去了。但大部分老師仍然選擇住在黃桷坪,因為這裡生活安逸、方便,有藝術氛圍。“在新校區,老師是上完課就走,學生沒有課餘交流時間。”這與葉永青當年在美院的工作經歷完全不一樣,他説:“藝術教學最好的方式是隨時交流,一起生活。”30年前,他在川美留給眾人的記憶是“大火鍋”,幾乎所有的藝術前沿資訊和交流都是在吃火鍋時完成的。
有時候,美院的作用也被誇大了,藝術區與美院的關係並非那麼緊密。它的形成得益於政府、民間、聚居條件、專業氛圍等等多重因素,是“多方博弈”的結果。如同格林威治村的衰落和布魯克林區的興起,藝術家們的選擇才是最終的選擇,而不是其他因素。
正是為了團結藝術家,“夢想照耀著現實”的策展人傅榆翔多方呼籲和奔走,最終使得這個展覽圓滿呈現。近年來,他的影響力不僅僅在於藝術創作上,而逐漸成為重慶藝術界活躍的靈魂人物。與此同時,“散光”國際攝影展也在批評家王春辰的幫助下實現了。而真正的“潛流”和“力量”,則得益於藝術家群體的主動尋求機會。
在黃桷坪“黃漂”的藝術家們有個“共識”:“美院不會管我們的。”儘管大多數黃桷坪藝術家都有著美院畢業的“血統”。但一旦畢業,他們就被“趕”出了校門,必須自謀生路。“至少坦克倉庫的工作室要收回去了。”一位藝術家無奈地説。
黃桷坪藝術區所具有的唯一性正在越來越多的受到當地政府的考慮,而這次展覽也是當地九龍坡政府主導的民間行動,將其納入到黃桷坪藝術節的大幕之下——也就是説,在美院力量日益鈍化和萎縮的情況下,政府的作為空間便大了許多。
美院搬遷對一個藝術生態區的影響有多大?這似乎取決於藝術家們的態度,他們是自力更生還是放棄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