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彼特·諾頓:由心而發 大膽收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09 10:42:07 | 文章來源: 頂層


馬克雷《吉他之頸》26.65 萬美元 2011年11月8日

對於此次“出手”的動機,諾頓也有所交代:“長久以來,我們將藏品捐贈予各博物館,而現在可以有更多的嘗試。此次拍賣讓我們以其他形式作出捐贈,所得款項將用以成立全新的慈善信託基金。”

在二十多年的收藏生涯中,諾頓不僅與藝術品為伴,而且結識了不少藝界同仁。富婆收藏家艾格尼絲.岡德(Agnes Gund)正是彼特.諾頓的好友。比諾頓年長5歲的岡德女士,身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榮譽退休董事,還掌管著MoMA分館P.S.1當代藝術中心。這位在2011年被奧巴馬總統提名為國家藝術委員會委員的實權大腕,為了諾頓的藝術慈善事業,也特別出面力挺,並與大家分享了她眼中的彼特.諾頓:“彼特很早就開始收藏新銳的當代藝術,並一直保持非常認真的自我學習。他常常擠時間去博物館看展覽,聽各種藝術講座。相比較收藏當時已經很有名的藝術家,他對年輕藝術家有一種責任感,盡力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獨創性。這正是年輕藝術家最為需要的。彼特的家裏,滿滿噹噹地展示著他的收藏,並且不停更換。所以,常常我受邀去他家拜訪時,能欣賞到不同的有趣之作。”

諾頓收藏博物館捐贈計劃前顧問湯馬斯.所羅門(Thomas Solomon),曾經是諾頓的緊密合作夥伴。他對諾頓收藏也頗有發言權:“彼特.諾頓的重要收藏挑戰了傳統界限,大膽直接,由心而發。不論是廣度及深度,他的藝術珍藏均獨一無二。彼特.諾頓的藏品啟發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思索——性別、種族、身份及權力——每位藝術家都被鼓勵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


吉姆. 霍奇斯《這裡是我們將來的住地》48.25萬美元 2012年3月7日


哈透姆《靜默》47萬美元 2011年11月8日

佛教修行者

在彼特.諾頓的世俗輝煌篇章開始之前,從1971年到1975年,他曾剃髮為僧、出家修行。雖然諾頓對他這5年在寺廟的修道生活,少有提及,但顯然這段超塵脫俗的清凈禪修,給諾頓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帶來深刻影響。還俗之後,諾頓仍然是一名佛教徒。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矽谷風險創業的另一位傳奇——2011年10月去世的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的史蒂文.喬布斯(Steven Jobs,1955-2011),他比諾頓小一輪,也是佛教徒。巧合的是,兩位都曾在當時充滿嬉皮士精神和自由精神的裏德學院(Reed College)就讀,這可是全美學費最貴的學校之一。在學校除了學習,喬布斯已經開始研究佛教禪宗。不同的是,諾頓在此完成了學業,而喬布斯中途退學。儘管已經退學,但裏德學院仍允許其旁聽書法美術設計課等課程。日後,他將禪宗美學的設計理念在全世界推廣開來。他對簡約及便利設計的推崇為他贏得了許多忠實追隨者。

這兩位科技界的巨子,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常人對IT工程師的沉悶印象。他們不僅精於技術,更具極高的悟性和境界,都曾拋開一切、追求過精神和信仰,對文化藝術亦有著非同尋常的敏銳感知,都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藝術的熱愛。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彼特.諾頓的藝術收藏趣味,和他的佛教思想有著和諧統一。因為禪宗哲學對西方(尤其是美國)前衛藝術的作用是幾乎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波普藝術、偶發藝術、裝置藝術的生發,從而為當代藝術創作打開了另一扇通往自由之門。

慈善捐贈者

1983年,彼特.諾頓與在加州長大的黑人女性艾琳.哈裏斯(Eileen Harris)結婚。婚後,他們生有一兒一女。

隨著財富的增加,夫婦二人開始嚴肅的藝術品收藏。從那時起,他們就將注意力放在年輕藝術家身上,關注他們表達社會重要議題、追求嶄新視覺形式的作品。尤其是挑戰身份定義,拓展媒介和流派陳規的作品,特別受到夫婦倆的青睞。於是,他們逐步建立起美國最大規模之一的當代藝術收藏。

而在諾頓事業鼎盛期,夫婦二人更是在1989年成立彼特.諾頓家庭基金會(PeterNorton Family Foundation),給非盈利的當代視覺藝術機構和人文社科服務機構提供資助。彼特.諾頓本人也在日後成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Museum of American Art)、洛杉磯藝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的董事。美國《藝術新聞》雜誌經常將諾頓的名字列入全球前200位的收藏家名單內。

1998年,諾頓從收藏家夫婦Clyde和Karen Beswick那裏,整體購買了700件藏品。這次購買也促使他們在2000年時,把超過1000件私人藏品捐贈給美國各地32家藝術機構,主要是較小的博物館和大學裏面的美術館。這也成為最大規模的當代藝術品單次捐贈行動。

談及為什麼挑選中小機構來作為捐贈對象,諾頓説:“即使是最大的博物館,購買當代藝術品的資金也非常有限。那麼,很多較小型的美術館和藝術中心,更缺少這方面的資金。所以我們想最能惠及民眾的做法是,編排一些小型的主題性的藏品組合——比如以地域來分,或者以實物材料來分——然後把它們捐贈給小而精的並對這個領域有興趣和勇氣嘗試的一些藝術研究機構、大學裏的美術館、小城市裏的博物館等。”這樣既增加當代藝術家的曝光度,讓更多人能欣賞到這些佳作,同時也加強了這些中小機構的館藏。

當時間跨入2000年,諾頓夫婦緣分已盡。他們離婚了。而兩人共有的藝術收藏品,也被各自帶走一部分。2001年2月,諾頓與前妻共同生活的宅邸,也因錯誤的電線安裝而失火被毀。但生活從來是流動的。在重建老宅的同時,諾頓與紐約金融家、也是位黑人女性,葛文.亞當斯(Gwen Adams)相遇,並在日後結為連理。

無論如何,儘管生活變故,彼特.諾頓的藝術收藏與慈善並未停歇。

他雖然不是藝術家,但他的生活、他的善舉就是他最好的藝術。


2004年 徐道獲 玻璃碗

耶誕節,您收到諾頓大禮了嗎?

每逢耶誕節,不僅小孩子們盼望著長輩的聖誕禮物,成年人也有自己的期待。特別是藝術圈的很多人,對他們來説很重要的一份禮物,則是來自彼特.諾頓的聖誕藝術禮品。

相比于寄送聖誕卡片,1988年至今,諾頓選擇委託著名的藝術家創作禮品來表達節日問候。通常都是一些立體作品,每次數量約在2500至5000份。這就是被人津津樂道的“諾頓聖誕項目”(Norton Christmas Projects)。

此項目負責人Kris Kuramitsu説:“我們的總體想法是,通過實實在在的一件作品(也是禮品),讓更多人接觸當代藝術,理解當代藝術,在生活中與之朝夕相處。比如,2000年時,村上隆設計了一個可愛多彩的卡通玩具,拆開後托盤可以放蠟燭;2004年時,徐道獲設計了一個可以將雙手‘伸進去’的玻璃碗;2005年的作品就是音樂藝術家克裏斯蒂那.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設計的一個手工組裝的音樂盒。”這些迷人的禮物,在每年的耶誕節前夕都會被快遞到彼特.諾頓的親朋好友和藝術圈的同仁手中,給他們帶去純粹的愉悅與振奮。如此好玩特別的限量藝術禮物,擺在家裏真是酷斃了!倘若每天都是耶誕節,那該多美妙……

好消息是,從2002年起,普通人也可能擁有或者贈送這些別具巧思的禮物了。諾頓慷慨地把一些剩餘的禮物捐贈給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並在博物館的藝術品商店有售。賣出後的收益則用於分館P.S.1藝術中心。

在2011年的巴塞爾邁阿密藝博會(ArtBasel Miami Beach)上,佳士得更是為此特辟專區,展示了從1988年至今這23年的諾頓聖誕禮品。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