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胡平:儒學與收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01 13:22:4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最近的十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過去備受爭議的儒家文化有了一致的認同,即不管時間與空間如何轉換,儒學作為二千年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其傳承的現實價值是必須予以肯定和認真研究的。大陸有一陣子颳起一股講評《論語》的旋風,勁風吹拂下,作為儒家經典著作的《論語》一時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回歸”,回歸什麼,回歸到傳統的屬於本民族的固有文化體系內,回歸到長期以來受到人們輕視的中華道德倫理中。儘管講評《論語》並不是十全十美,自出機杼的悖論也時而有聞,但能夠使人們重新認識到中華固有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現實意義,其功績是不言而喻的。

我是一個研究中國古陶瓷的收藏人士,對於儒學本沒有什麼研究,也沒有值得拿出來供人們討論的真知灼見。但由於我生長于一個具有十分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的古城,因此自小耳濡目染了不少儒家的文化禮儀和典籍,尤其對於《論語》喜愛至深,經常閱讀,常為其中的精闢見解所折服。從《漢志》中我知道《論語》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當時孔門弟子各有記錄,後編輯而成是書,中間自然有雜揉了不少弟子的見解。但《論語》中孔子言語十佔其九,所以此書歷來是人們研究孔子其人的主要經典。我既喜讀《論語》,於是孔子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具文化標識意義的至聖先師便成為我膜拜崇敬的對象,他的言論自然為我所經常誦習和遵奉不違。

我認為,對於收藏家來説,鑒賞等知識只能算外功,而文化素養和道德修為才是內功。外功不能不練,否則徒有空名,但內功的修練則更為重要。舉目現實,恕我直言,絕大多數的收藏家並不具備起碼的內功,他們重視的只是外功,而外功的動力只是金錢。因此從這個話題出發,我談幾點個人的心得供同好討論。

第一,“仁”是收藏文化的價值取向。

仁在儒家文化中佔有中心的地位。從《論語》所記孔子之言可以看到,孔子的言談多述及仁,所謂“裏仁為美”以及“當仁不讓”已為人們耳熟能詳。至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則歷史上民族英雄均以之為座右銘,雖處斧鉞之下而依然視死如歸,一部廿四史,有多少志士仁人為國而捐軀,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後人不斷奮發進取的榜樣。

作為收藏者,不管你收藏了多少稀世珍寶,如果你沒有“仁”作為人生價值取向,那麼我相信你的這些珍寶只是奇貨可居的寶物而已,只是過眼煙雲的一堆工藝品,稱收藏者自然可以,但稱收藏家則不可。何以言之?其實收藏一道本有諸多層面,蕓蕓眾生只要聚積藏品至一定數量和品質,往往會以收藏家自詡,然而真正有品位的收藏家除了有豐富的藏品外,還需要具備收藏之外的功夫,這就是我上面所説的內功。譬如一個書畫家,他的書畫技藝已經達到非常高的水準,但欣賞者在欣賞其書畫時,總感覺缺了點什麼,有人説是韻味,有人説是氣息,究其實質,是缺少了內功。這內功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一個人的學術素養和道德修為,其中作為儒學最重要的理念“仁”便是內功中的內功,必須加強修練。內功充沛,加以外功的精深,如此稱其為收藏家或大收藏家,誰曰不宜。

當今講求外功者可謂多如過河之鯽,隨便看幾個電視節目,我們都可以欣賞到幾個專家學者在指點人們如何鑒別真偽、如何去市場中淘寶。這樣的節目很受人歡迎,因為文物在人們的心中是非常稀見的,有的價值還非常高,值得去關注去追求。但我們可以注意到所有類似節目中,難得有人提起收藏之外的道德素質和學識素養。於是這些節目産生的社會效應是人們都去研究真偽的鑒別,重視藏品的價值,而對於個人的道德則淡薄處之。報章上經常有某專家鑒定走眼引發事端的新聞,有的事端還非常複雜,牽連到許多大師級的鑒定家,最後雖然多以不了了之結局,但産生的社會影響極壞,嚴重損害了中國文物收藏界的聲譽。我認為關鍵還是這些人內功沒有修練或修練得不夠。如果他們平時都能體驗“仁”從而接受“仁”,使之成為自己道德中的主要支撐,那麼以上這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子曰“仁者愛人”,收藏家心中有了一顆愛心,就似點亮一盞明燈,從事收藏鑒賞就會處處顧及他人利益,私利一除,品位自然就提高了。

第二,“信”是收藏交易的核心理念。

“信‘即是誠信,傳統儒家的處世之道首重“立信”。孔子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軛,其何以行之?”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世界上沒有了信,一切將會變得無所適從。人們制訂法律,其實質也無非是對人們的言行進行約束,重視的仍然是誠信。《史記》中有商鞅城門立木以取信於人的故事,清代為人們廣為傳聞的是紅頂商人胡雪岩的“戒欺”匾額,這些都為世人揭示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信”的地位和積澱之深厚。

反顧當今收藏界,則提倡誠信總是在口頭上做文章,實際的收效甚少,令有識者憂心忡忡。我從自己的收藏經歷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現在的收藏界非但缺乏誠信,而且初涉其中者往往成為被欺的對象,有人還振振有詞,稱被欺為“交學費”。我自己也有過多次“交學費”的經歷,事過境遷,照理説這些事情已如過眼煙雲不應多加回憶了,但相信只要有這种經歷的人,無論他今後在收藏方面是成功還是失敗,他都不會忘卻“交學費”的情景,因為在許多場合,明明有行家裏手把關,但“交學費”的事情照樣發生。人們對這樣的事情難以忘卻,原因並不僅僅在於“交學費”,而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是羞辱加憤怒!

還有,有關“價值洼地”的説法也使人感覺到提倡誠信在當今收藏界的極端重要性。我認為理論上“價值塵洼地”始終是存在的,因為收藏交易時不可能如一般商品那樣會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而且一些古陶瓷儘管價格已經很高,但市場走勢仍然可能有升值空間。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告誡收藏人士:“要有科學、客觀、審慎的分析思路,否則極有可能會誤入並非“價值洼地”的陷阱而遭受不必要損失。”然而誤入“價值洼地”者仍不絕於途,根源在於人們視收藏為投資,輕信了某些權威人士的分析。最近十年中國的古陶瓷價格一路走高,原先不被看好的品種也紛紛被高價拍走,而且只要是明清官窯、內府所藏,參拍者就會頭腦發熱而不計後果地競拍,於是紀錄一次一次被刷新,使中國文物拍賣市場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市場熱點。但紀錄創造後,到手的拍品後來究竟處於怎樣尷尬的境地,紀錄的創造者究竟有著怎樣的心結,這些都無人問津,因為人們關心的是下一次的拍賣,下一次有可能誕生的新紀錄。我總感覺到這些紀錄的創造者中有不少人做了冤大頭,因為在誠信缺失的市場中,一切的紀錄都可能是虛假的。孔子説“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收藏交易者要好好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要爭做君子,非但不做小人,而且應遠離小人,才能使市場以誠信為支柱健康有序地得到發展。

第三,“知”是收藏鑒賞的重要前提。

收藏的重要一環就是認知,認知包括鑒別和欣賞。文物鑒賞可以説是一切從事收藏的人士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因此“知”是收藏文化的主要內涵。從“知”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無論進行多麼認真的學習和鑽研,他所能夠掌握的知識終究是有限的,因此所謂“知”與“不知”既有界限也難以劃分界限,從這一點來説,“學無止境”應是最好的詮釋。

儒家重視學習,強調“學而不厭”、“溫故而知新”。孔子自己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孟子•公孫醜》記載子貢與孔子的對話:“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子貢的總結很重要,他説出了作為聖人的孔子其實是做到了旁人難以企及的“仁且智”。人欲有智,必善於學,而且要能夠“學而不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非常不容易。作為萬世師表,孔子為我們樹立了努力學習的榜樣。

儒家對學習的重視和內涵的詮釋,對我們收藏人士來説是有現實意義的。不學習,自然難以登上收藏的大雅之堂,難以一窺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收藏世界。然而學習也有方法,方法得當,學習效果就明顯,反之則可能越學越濫,越學越不得門徑。當然學習尚需講究溫習,所謂“溫故而知新”,確是不易之秘訣。

我多年來從事古陶瓷的收藏研究,十分重視兩條腿走路,即一方面從書本中學,一方面從實際中學,還有就是請益多師,決不以不求甚解的態度對待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時讀一本權威經典之書,往往讀至十余遍,力求弄懂弄通,其中甘苦非親歷者不能體會。但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後,尚有許多問題不能求解,於是又希驥在下一輪學習中獲得解決,如此經歷多輪研習,學習興趣愈益盎然,鑒賞知識也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一步一步的札實提高。因此學習是收藏家一定要加以重視的求知的關鍵。

現在市場上有關收藏鑒賞的著作可謂多如牛毛,初學者面對如此裝幀精美的書籍是難以判斷好壞精粗的,這就需要收藏家予以推薦和引導。事實上,市場上真正權威的書籍終究是少數,而大量的書籍給人以千人一面、似曾相識之感,這也提示我們當前文物鑒賞界的文風和學風亟需改進。從數量眾多的民間收藏者的視角來看,權威的書籍或以艱深難以卒讀,或其研究對象均為皇家內府所藏,與他們的藏品距離頗大,因此他們樂意購買的是一些敘述普通民窯的插圖本。書籍是社會進步的階梯,也是收藏文化傳播的載體,強調收藏人士學習研究,則書籍的編寫出版自然應該符合市場需求,編寫要考慮對象和層次,書籍內容也須經過嚴格的專業審核。只要不斷學習,善於學習,更多的收藏家就會脫穎而出,收藏界學習研究的氣氛將不斷增強,一個充滿學習氛圍和生機的收藏界必將對推動中國和周邊文化繁榮帶來助力。

一年前,我曾讀到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生的文章《“舜水學”在日本的傳播及其影響》,文中談到儒家文化對日本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認為日本正是將傳統的孔子儒家思想同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社會發展成就。湯先生並強調:“世界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一個精神軸心,中華民族的精神軸心是什麼呢?本人認為就是孔教儒家思想,這就是我們國家的軟實力。”我十分認同湯先生的看法,限于文章題目和篇幅,我現在僅僅是從收藏的較小視角來簡略談一點儒學與收藏相結合的必要性,推而廣之,從更深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考察,今日之海峽兩岸、今日之東亞欲走和平發展之路,儒家文化的弘揚和普及無疑是重要的抓手。有識者若能起而應之,共同努力,則中華數千年文化必將薪盡火傳,重新崛起于東方。

(作者係國際孔子文化研究院藝術顧問、中國長三角收藏研究會榮譽理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