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些藝術推手的共同努力下,培養出了一大批具有實力的台灣藏家。據統計,目前流入市場60%的趙無極作品都在台灣收藏家及畫廊手上,而且他們很少出手。香港蘇富比20世紀中國藝術部主管陳秀玉介紹,“趙無極作品再次出現在市場上的機會很少,他作品的收藏家都具有相當的實力和背景。”比如,台灣元大證券集團副總經理馬維建收藏了100多件趙無極作品。馬維建收藏趙無極的作品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油畫、版畫和水彩畫都買,甚至與趙無極結成忘年之交。據説當時他的父親出資3000萬元,而現在任何的一幅都值這樣的價格。而收藏家林明哲也表示,自己手上的趙無極作品有30余張。此外,像克緹國際事業集團總裁陳武剛、企業家許宗煒都是趙無極作品的藏家。傅斐郡介紹,“大部分早期介入收藏的台灣企業家手上都有趙無極的作品,有的藏了10多年,有的已經換手。”
20世紀90年代,趙無極的作品開始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1999年舉辦的“趙無極60年回顧展”轟動了整個中國藝術界,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專門為畫展撰寫前言,提到:“趙既屬中華,又屬法蘭西。他的藝術,吸取了兩國文化的精粹。”希拉克曾特意求購趙無極的畫,送給朱鎔基。
陳秀玉介紹,趙無極作品的藏家分佈很廣,主要有中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印尼幾個大區塊,還有海外華人。而中國買家的加入,使趙無極作品的價格節節攀高。西方也有畫廊、收藏家在買趙無極的作品。“趙無極作品的市場和藏家已經獲得世界藏家的高度認可,這是一個逐步的走向。”而傅斐郡則表示:“隨著資訊越來越發達,趙無極作品開始走向國際化,已經成為全球藏家共同認知的品牌,藏家的接受度也非常高,需求量很大,而且每年都有新買家入場。”
從中國符號到東方精神
趙無極作品受到追捧,更深層次地反映了中國收藏趨勢的演變,也彰顯其不可限量的後市行情。如傅斐郡所言,“趙無極作品是東方抽象的精髓,藝術價值決定了其傑出地位和現在的市場,實至名歸。”郭慶祥相信,趙無極作品本身就建立了一個國際化的交易市場,具有建立更為廣泛的國際盤的可能性。“趙無極作品現在的市場價格才只是一個基數,其作品價格還會繼續攀升。”
陳秀玉則表示,“趙無極作品收藏家的換手實際上也反映了中國藝術品收藏的話語權逐漸轉移到中國買家的手上,這種轉化是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比如,西方觀點認為趙無極作品中的第三個時期——‘甲骨文時期’和‘書法狂草時期“是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的台灣藏家也盡力追尋這一時期的作品。但內地藏家、印尼華人更喜歡趙無極晚期的作品,認為更具東方精神和意境,更多體現出自身的文化和繪畫境界,這也是倫敦蘇富比晚期作品之所以創下超高價格的原因。”
從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受到關注以來,其收藏也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從最早的西方標準到國內藏家逐漸掌握話語權,收藏的判斷標準也隨之轉變,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從早期的符號化作品到現在的注重東方精神性的作品。面對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話語權和收藏都急劇轉型,西方藏家的拋售更是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打了一針。警醒之後,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和收藏再次走向理性,藏家對於藝術作品的處理方面更加審慎,而究竟從什麼思路來梳理現當代藝術,什麼樣的作品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
據收藏家鄭好介紹,其選擇藝術家及作品的標準就是具有東方的美學精神。而具有東方美學精神的藝術家必須有兩個相輔相成的條件,一是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包括有在國外學習、參觀經驗,對西方現當代藝術有一定了解;二是這些藝術家完成的作品必須具備強烈的東方精神,具有明顯的東方符號和特徵。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這幾位藝術家不僅有清晰的國際線路,在國際上取得很好的聲譽,而且不喪失東方精神,“具備東方美學的骨髓和國際的擴張性。”
郭慶祥則表示,自己的收藏主要是抓住吳大羽的教育思想體系,吳大羽改變了傳統的繪畫方式,打破舊的條條框框,具有時代性,又保持了東方精神。他們是與當時世界先進繪畫思想同步的畫家;同時他們又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和意境帶入了國際視野中,創造了獨具個性和時代氣息的繪畫作品。
回歸傳統,傳揚中國美學,不僅是在創作方式、個人風格和圖示上的中國符號,而是真正切入中國文化精髓,回歸中國文化和中國氣質。而真正具有民族性、東方性的東西才能更廣泛地被世界認可、接受,與西方文化進行對話、溝通,得到國際藏家的認可,取得更加廣泛的地位。只有這些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才是中國藝術未來在世界站住腳的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