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藝術市場發展可謂令人驚喜,無論是藝術品交易額、政府對藝術市場的政策支援 尤以《中共中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的出臺,以及各種藝術機構的生長速度,都證明了藝術發展的春天到來。
目前,中國藝術發展尚處於轉型的進程中,最大的挑戰是在各種制度建設與體制發育還不完善的條件下,政府在藝術領域中掌握了過多的資源,並處於藝術資源的主導地位。在這個大背景下,藝術及藝術家要獲得發展,很多時候只能來適應這個環境,要得到更多的資源,就要圍著政府轉。這對於長于經濟建設的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來講,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
我們認為,應該特別警惕國家的文化藝術資源的異化,即權力部門利益化,部門利益圈子化,圈子利益個人化。因為這一趨勢將會導致藝術寡頭的滋生與形成,從而影響國家文化藝術安全與利益,扼殺文化藝術發展的創造性與生命力,破壞民族文化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進程。
官方藝術寡頭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通吃”,只要有利益的事均沾,而不是依靠競爭能力、市場的機制去獲得資源,更多地是採用非市場化、非競爭手段去獲取支配及佔有資源。具體表現在:當藝術家的官也要,名也要,利更少不了,什麼位置都要霸著,什麼利益都要佔著。當官吧,又要扎進藝術圈子,利用“碼頭”與地位狂拉圈子,狂攬利益,以壓制別人的發展空間以膨脹自己的欲求。我們講藝術寡頭並不是因為他們多攬了幾個奴才,多賺了一點錢,多佔了一些位置,多出了一些名,更為嚴重的是,他們的“示範”作用正在瓦解或是破壞正常的文化藝術發展環境,以及正在構建的文化秩序與價值立場,扭曲應有的價值評價標準,瓦解了價值發現能力,使藝術的話語權高度依附於個別人,動搖了“人民藝術為人民”的宗旨,更與十七屆六中全會的精神相背離。
中國藝術品市場最新的發展顯示,市場的聚集度與關注度在明顯的增加,有限的資源並不是按照市場機制得到了有效的配置,相反資源正在以一種與權貴加資本的方式集中與聚集,藝術寡頭在悄然間形成。
所以,我們反覆強調,在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重視市場機制。重視市場機制並不是將文化市場化。市場機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資源配置的有效形式,是培養競爭機制,形成文化藝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重視市場機制是消解與瓦解藝術寡頭的重要路徑。
我們還要重視藝術資本的建構力量。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流動性過多,M2(廣義貨幣)與GDP之比已達世界第一。這一狀況導致了貨幣超發使資産價格膨脹,於是,大家容易追逐更快的短期收益,進行資産投資。這造成整個大環境都是在鼓勵投機炒作,不相信時間能夠帶來應有的價值,不相信時間是藝術品價值發現的重要因素。人們在普遍的焦慮中,失去了耐心。我們知道,信任是一種社會資本,要建立信任,最關鍵是要建立起法制秩序,進一步提高失信的成本,不然藝術品市場就無法持續運轉。而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利於利用資本的力量與理性,進行新秩序的架構,瓦解藝術寡頭生長的土壤。(作者係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