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中國需要“平價藝術品平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01 15:24:38 | 文章來源: 華夏時報

吳小曼

2005年,在專題“宋莊啟示錄”裏,我們試圖把宋莊這個典型個案,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來看當代藝術在中國社會轉型期扮演的角色,當時適逢“首屆宋莊藝術節”舉辦,從藝術家、宋莊鎮政府到“宋莊推動者”栗憲庭等,都表現出極大的激情,而來自大洋彼岸佳士得拍賣行、中國當代藝術表現出的商業成績,也激勵起中國人的投資熱情,藝術開始成為“高價商品”備受關注。相應的,作為前沿藝術創作基地的宋莊也在各種力量作用下,更名為“中國·宋莊”,由一個藝術聚落躍升為中國文化創意園區,老栗直接介入對新宋莊的改造中,我們都有理由相信,宋莊會成為藝術的樂土,會實現老栗的“平價藝術區”夢想,讓人人能擁有藝術。

可短短幾年,宋莊在飛速發展,藝術品價格像坐直升飛機一樣高漲,作為當代藝術推手的老栗卻首次有了挫敗之感,“我本來想為藝術家做點實事,可事與願違。”去年,他參與到20多個藝術區的藝術家組成的“維權人墻”中,用行動支援藝術家為捍衛自己的“精神家園”而與開發商的對峙。如今的宋莊也進入到拆遷的宿命中,街道塵土飛揚,到處是推土機留下的痕跡,一些藝術家迫於租金壓力擺起了服裝攤,有的畫起了行畫,還有的進入了拷貝中,問起宋莊的未來,老栗也有些無奈,“宋莊終歸會是成功的,但不是藝術上的成功,它是房地産的成功。”

看看其他的藝術區,又何嘗不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已經成了各個地方文化建設的共識,宋莊豈能例外?

一邊是為糊口掙扎的藝術創作者,一邊是上億的高價藝術品,一些人在盛讚“豪門盛宴”,一些人在高調入市,要讓藝術品金融化,一些機構和基金也在進場,從秋拍的永樂、嘉德成交的數據可以看出,藝術的確像這些人希望的那樣,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有市場分析人士根據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年增長率預測,2011年藝術品交易額有望突破2000億元,甚至有國外藝術評論家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市場,在這些漂亮數字背後,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卻是尤倫斯夫婦在大肆拋售中國當代藝術品,他們將撤離中國市場,這曾帶來藝術圈的恐慌。

可能市場人士會覺得過敏,但對藝術家卻是一次心靈震蕩。由於中國當代藝術在1989美術館短暫一次亮相後,就被官方棄絕,但他們並沒有喪失創造力,而是更深地用藝術介入生活,並在上世紀90年代得到西方藏家的垂青,尤倫斯是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最多的機構,他們把這些作品帶入西方運作機制中,讓其在市場上表現出良好的成績到時機成熟就拋售,“現在終於有人接盤了,中國經濟騰飛涌現出的新貴渴望身份認同和新的投資産品。”有批評家覺得這是西方炒家慣用的方法。批評家栗憲庭就認為,“這是少數商人玩的遊戲,他們不斷把價格炒高,但與藝術家沒有任何關係。”

張曉剛的《天安門》,在2006年香港佳士得創下1800萬港元的天價,而這幅畫當初從他手中被買走時,價格不過是1000美元。所以他説,“我的畫賣100美元的時候,心裏是踏實的,賣到100萬美元的時候,反而感覺很虛幻。這個市場瘋掉了。”

國內認可這些藝術家,是因為他們商業上的成功,並不是出於認可他們的作品,中國人很少能欣賞當代藝術品。近幾年,栗憲庭有意與中國成功的藝術家保持著距離,“因為商業機制要求你按它的標準生産,這些藝術家不得不進入重復自己的怪圈中,其他得不到商業認可的藝術家為了進入豪門就會進入模倣成功藝術家的行列,它其實對藝術整體發展起不到作用,加之這幾十年,當代藝術被有意隔絕在大眾之外,中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傳統中。”他認為建立藝術家與大眾審美紐帶至關重要,而不是讓藝術成為商業的象牙塔,所以他呼籲“平價藝術品”時代到來。

目前中國急需“平價藝術品平臺”,而不是讓藝術品成為一小撮人的數字遊戲。藝術生態兩極分化,沒有公共展示、審美教育等中間環節一定是脆弱不堪,我們策劃這期專題不是有意反對藝術商業化,而是希望藝術市場能回歸理性,能為大眾審美提升留下空間。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