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藝術超市冒出 藝術年貨買得起未必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02 19:17:07 | 文章來源: 東方網

短短一年間,全國各地藝術超市紛紛冒出,能否引發生活藝術的消費熱潮?

藝術年貨 “買得起”未必“買回家”

藝術品在締造出一個個價格神話後走下拍場,悄然進軍平民化的“年貨”集市。近日,上海市場上推出“藝術年貨”,一系列限量版油畫、雕塑、陶瓷藝術品都是藝術家受邀設計創意的,從傳統中國文化出發,以極具現代感的形式為載體,融入吉祥如意、風調雨順等寓意。比如《降吉祥》是線裝書裝幀樣式的藝術裝置,火紅顏色融入民間剪紙元素;《年年有餘》是憨態可掬的魚形瓷器擺件,有著豐潤體型和生動表情……

當藝術這樣介入生活後,老百姓的年貨購買習慣是否隨之改變呢?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昨天特意走訪了市場。

帶5000元逛藝術超市 看上去很美

240元一件盤腿端坐的陶瓷小人擺件,380元一套一大一小造型各異的阿羅漢公仔,999元一把色彩艷麗的演奏裝飾兩用視覺藝術小提琴,2500元一幅有些卡通意味的丙烯畫《出雲來》……兩層樓,3000平方米,超過萬件的藝術品置於其中任人挑選,囊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書法、陶藝、手繪漫畫、民間藝術等門類。在上海證大藝術超市,藝術展覽與倉儲式賣場被巧妙地嫁接在一起。自去年11月開業以來,這一超市模式的藝術品交易平臺刷新了固有藝術産業模式。無獨有偶,幾乎在同一時間,成都西村藝術區內的西村藝術品空間、深圳22藝術區內的Art365藝術生活超市也相繼出現,集體探索低端市場的嘗試,予人無盡遐想。

“獨一無二的原創性是我們最大特色。”上海證大藝術超市藝術諮詢韓宇凱自我推薦。“這裡的藝術品都是從社會上零門檻徵集而來,不以資歷獎項論英雄。”他指著售價分別為1500元的三件方形裝飾畫告訴記者,“這一系列作品都由棉麻布和棉線構成,別具匠心,作者朱建新卻是位退休職工。”至於價格,與以往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元的藝術品相比,超市走的是“平民路線”,每一件藝術品的價格從10元至50000元不等,其中80%在5000元以下,破除了藝術品只可遠觀的迷信。

記者留意到,超市售賣的絕大多數藝術品宜室宜家,尺幅、體量適中,傳達出的是一種溫暖古樸的哲學,鮮有怪力亂神挑戰老百姓接受限度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以售賣家居生活用品聞名的“宜家”。帶5000元逛藝術超市,將家裏裝點一新,看上去很美。

掏真金白銀為藝術買單 沒那麼簡單

可惜,記者在藝術超市兜兜轉轉發現,觀眾不在少數,買家卻遲遲尋不著。店家透露,超市每個月營業額大概在30萬元至40萬元之間,這與創辦者設想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如此反差在深圳Art365藝術生活超市同樣存在,多數老百姓只把它當成一個可以隨意參觀和體驗的展覽。可見,買得起與會不會真正去買是兩回事。

這情形與發達國家形成較大反差。在西方的許多城市,藝術與生活並不遙遠,“買得起的藝術”早已形成比較成熟的市場,越來越多的中産階級開始把購買藝術品作為時尚的生活方式、有品位的象徵。私人居室墻上常常挂著抽象表現主義的油畫,大型商場裏隨處可見設計師操刀的創意桌椅,藝術品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每個家庭對於藝術品的消費都算在固定支出當中。

早在1999年,以買得起的藝術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廉價藝術品博覽會(AAF)就在倫敦誕生,藝術品價格都在3000英鎊內,是普通人能夠接受的價格。發展至今,每年有超過23000名參觀者慕名來到倫敦AAF,參展畫廊超過120家,幾乎每四位參觀者就有一位會購買藝術品,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當地廉價藝術品一級市場的龐大。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説,在中國人的消費觀念中,錢要花在刀刃上。比如打算花費5000元添置年貨,首選的肯定是名優食品、服裝鞋帽,奢侈一把也多半是買件電器、買條項鍊。

至於選擇藝術品作為年貨,太虛了,還沒有成為人們必需的生活方式,在高價房、高價油麵前,顯然“買藝術品”的被替代性更強。就算準備買幅油畫挂在家裏,為什麼非要花上更多的錢買藝術超市中那些唯一性的原創藝術品呢?更多的人恐怕還習慣於上宜家買那些無限量的工業産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