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外排隊免費參觀的觀眾
國家博物館免費了,而且火得不得了。國博長長的隊伍已經告訴我們:不是沒人去博物館,而是收費的門檻擋住了太多人。近年來,無論在歐美還是亞洲,博物館免費開放顯現的問題逐漸趨同:初期,激增的參觀者帶來接待壓力,安保費用大大增加,因此需要更多的財政投入;後期,由於過度依賴政府補貼,失去創新動力,展館吸引力大打折扣,而試圖重新招攬參觀者,就需不斷加大投入策劃獨特展覽,一旦如此,就要面臨票價上漲等問題。
有人質疑——我國博物館大規模免費開放,是否也會加大國家投入?答案有待時日,但關於“免費”的緩急之爭, 在“通知”正式出臺前就存在。免費還是收費?在這一點上,不僅是中國,其實西方國家也有爭論。
免費後博物館遭遇尷尬難題
博物館免費開放後,公眾可以不用掏錢,但對博物館來説,錢永遠是最大的難題。財政部等三部委曾在2008年安排了12億元用於博物館免費開放的經費,一年後增加到20億元;而地方上,以北京為例,在2008年,市區兩級財政需撥款約1億元用於博物館免費開放後的補貼。這些數目看似巨大,但分攤到多個博物館後,就如杯水車薪。因此單純依賴財政投入,不能完全解決博物館面臨的實際問題。不可否認,中國的博物館確實面臨著“無米之炊”式的難題,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博物館很難走出“倉庫看門人”式的尷尬。
有人認為,博物館是公益性的事業, 博物館的主體主要是由政府興建、財政支援,博物館藏品具有社會公共財富的性質,特別是博物館具有教育的功能,而接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權利,應該免費向公眾開放。而另一些人持這樣的觀點:博物館的展覽應視為一種服務和産品,參觀博物館理所當然該收費。博物館門票可以用來彌補國家投入不足,改進改善館內服務、設施的輔助性收入和控制參觀者的適當管理手段。也有人提出應先實行低票價,逐步過渡到免費。他們認為從“通知”出臺及要求時間看,免費的決定明顯匆忙。如果實行低票價,同時針對部分特殊群體免費,既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又利於調動博物館積極性,綜合社會效果更好。
免費博物館的創收模式
其實有很多可供博物館選擇的模式,比如與媒體、企業合作,鼓勵社會捐助等等,還可以通過舉辦特別展覽,吸引公眾自發購票參觀。這樣既分擔了博物館的經費壓力,也保證了展館的持續發展。很多事情並不是經費問題,而是認識問題。世界各國博物館日益重視社會效益,淡化經濟效益,注重通過政府及社會的多重調控,達到對國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民素質教育的目的,豐富國民生活。
美國的博物館讓人嘆為觀止,館藏如此豐富,卻完全免費開放。在讚嘆美國國力強大的同時,更感懷于免費制度背後提高國民素質的主旨。美國的博物館都設有董事會,董事由有頭有臉的人物擔任,他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找錢,其公關的一個重要對象就是博物館的會員。絕大部分美國博物館都建立了自己的會員組織,例如紐約現代藝術館的會員數都以10萬計。會員據各種類型和不同級別,需要繳年費,如紐約現代藝術館的貢獻級會員分7個級別,年費低的是300美元,高的達到1萬美元。此外,會員還能為博物館拉來贊助。
美國博物館還有一塊很大的資源──志願者。據統計,這些沒有報酬的義工人數,比全美博物館員工的人數還多,售票、諮詢、講解工作都由他們來擔任,極大地節省了博物館的開支,同時也密切了博物館與社區的聯繫,成為博物館吸納社會資源的重要橋梁。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設立了“捐贈貴賓”項目。館方承諾多種貴賓服務,以鼓勵各界捐款。除了網上公佈外,博物館前臺也會擺放此類“價目表”,推介態度十分積極。客人可以在下設的高級餐廳免費享用下午茶(4人份1次),全年免費參觀等。2萬美元規格以降,尚有13000美元至1200美元多個級別,權益相應遞減,方便個人選擇。
除個人捐贈外,國外的博物館也很重視企業資助。針對開發出的服務項目,大都有助於提升企業形象,加強其凝聚力。以大都會博物館頂級“主席捐贈”為例,企業一年可在博物館內舉辦兩場晚會,場地包括展館大廳、歐洲雕塑館、丹鐸神廟等。據公開資料介紹,展館大廳及陽臺可舉辦千人規模的大型晚宴,歐洲雕塑館也可舉辦250人的宴會及舞會,著名的丹鐸神廟可同時容納800人,現場還備有大型投影設備,場面相當豪華。
或許是受到“在蒂凡尼用早餐”的啟發,館方還推出了“在大都會博物館用早餐”活動。捐贈企業將獲固定名額,人們可以一邊享用早餐,一邊在第五大道的晨曦中欣賞藝術瑰寶。不過,為了保證社會民眾的參觀權益,所有宴會都只能安排在黃昏閉館後,早餐也必須在開門迎客前吃完。此外,館方將向捐贈企業派發60張貴賓卡。持卡人可享受全年免費參觀、館內購物9折等待遇。企業在定制團體參觀、館內會議室使用方面享有便利,一些不定期的小型文化講座活動只對捐贈者開放。至於價格,該類“主席捐贈”的門檻為10萬美元,比“建福宮”100萬元人民幣的入會費低了不少。和個人捐贈一樣,企業捐贈也有多種規格。入門級的企業捐贈僅1500美元,一般中小企業完全負擔得起。
讓公眾參與和監督減少社會質疑
不難發現,海外博物館的“貴賓服務”遠比故宮博物院來得高調,但批評之聲並不多。根本原因在於,館方完全公開經營及財務狀況,各方的捐贈款也做到了充分公開。捐贈款對博物館運營的重要性,民眾一查便知,自然較易理解館方的特殊安排。在英國大英博物館的網站上,可以直接下載館方的年度報告,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年度財報。或召開年會,邀請民間主要資助人出席,向他們公佈並講解一年來的經營情況。在這些財報中,都有對捐贈款的詳細説明。在這樣的公開機制下,貪腐風險大大增加,保障了“貴賓營收”的正當使用。每年的藏品購買和展館維護都會用到捐贈款,普通民眾也能因此受益。
其實對所有博物館來説,即使不免費,門票收入也只佔其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為此,很多外國政府建立國家遺産彩票基金,通過彩票基金和政府直接撥款予以補貼。博物館自己也廣辟財源,舉辦各種活動和特展,向社會、公司和個人拉贊助。
當年,康有為將建立博物館作為變革要務上書光緒帝,蔡元培則認為博物館可以“增進普通人之智慧”。今天,非文物建築與遺址類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是一項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強化民族認同的偉大舉措,值得特別稱道。近代改革者們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筆者認為免費開放是博物館拉近與民眾距離的基礎,但並不是唯一的生存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