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産業效益怎麼樣
文化産業是“燒錢”還是“掙錢”?文化産業的市場模式能否支撐可持續發展?這些關於文化産業的效益問題,是投資者最關注的,是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産業的“風向標”和“指揮棒”。
資本是逐利的,當看到一部《建國大業》就能有超過4億元的票房收入時,資本顯然嗅到了味道。可當看到投入一些文化領域,遲遲不見效益時,資本又開始徘徊了。面對文化産業的多重屬性,社會資本是否會碰上“玻璃門”或“彈簧門”?
馬京奎:通過利潤等指標看,近年來文化産業的經濟效益大幅提高。
2008年文化服務企業法人單位的營業利潤為981億元,比2004年增長5倍多。在45個文化服務行業中,營業利潤虧損的行業由2004年的17個減少到2008年的2個,營業利潤超1億元的行業有33個,營業利潤超10億元的行業有16個,營業利潤超100億元的行業有3個。
營業利潤位列前6名的行業依次是:廣告業(260億元),其他電腦服務(112億元),旅行社(110億元),室內娛樂活動(61億元),有線廣播電視傳輸服務(56億元)和圖書出版(48億元)。這6個行業的營業利潤佔全部文化服務業營業利潤的66%。
當然,文化産業投資也是有風險的。出現經營虧損的單位佔全部單位的比重達到五分之一,其中規模以上文化産品生産企業的虧損面達到19.5%,規模以下為16.8%;文化服務業企業的虧損面為21.8%;限額以上文化産品批發零售企業的虧損面為19.3%,限額以下為28.6%。
挑戰與機會並存,文化産業是朝陽産業,是一塊新的“處女地”,除了憧憬和激情,更需要理性,這樣文化産業才會愈行愈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