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當心“齊白石熱”帶來的市場風險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03 20:28:50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牟建平

 

六.巧借“名人上款”

眼下,“巧借名人上款”,已成為造假者屢試不爽的一大伎倆。名人的名頭越大越好,藉此證明來路正,好麻痹買家上當,此類欺詐造假手法往往能誕生高價。

某公司2009年春拍548.8萬元拍出一件齊白石《風竹》,上款標明“隆基弟清屬”,拍賣圖錄上特別寫明是“羅隆基,著名學者,民盟中央副主席,森林工業部部長。”該偽作竹葉畫得淩亂不堪,款書更是綿軟無力,但就因為上款名頭大,最終高價成交,買家交了昂貴的學費。巧借名人上款唬人,在齊白石畫作造假中正越來越多,近期春拍中某“嘯天將軍”款的《虎》也屬這路手法。


圖4 拍品齊白石《萬壽圖》67.2萬元

七.出版著錄“遮眼”

近兩年,許多造假分子盯上圖錄和出版物,利用人們對出版物盲目迷信的心理來大肆推銷偽作,且屢屢得逞。如今出版物和圖錄已成為造假分子迷惑買家的一大法寶,在出版物和圖錄的遮掩下,不少贗品順利成交出手。

某公司2009年秋拍以246.4萬元成交了一幅齊白石《無量壽佛》(見圖2),拍賣圖錄標明是曾在《×××特刊》上出版過。其實看過該特刊的人都知道,這本特刊就是一本變相的廣告集,給錢就登,口碑很差。此拍品《無量壽佛》的衣紋是原樣抄襲自北京畫院藏的《紅衣羅漢》(見圖1),只是臉部給換了下而已,是一件不折不扣的“拼湊貨”。眼下許多出版物都下海商業化了。許多為了生存和版面費,對贗品視而不見,熟視無睹,只是坑苦了那些對出版物還抱有幾分信任的買家。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