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造假,是藝術品市場經久不衰的話題。
中國書畫造假古已有之,始自兩晉、盛極民國。近年,隨著國內收藏趨熱、尤其是藝術品拍賣市場興起,傳統書畫的偽作更是層出不窮。據專家歸納,當今傳統書畫的造假手段,包括原樣克隆、改頭換位、移花接木、東拼西湊、面壁生造、上款唬人、藏印矇騙、題跋欺世、著錄偽裝、家屬提供等近10種之多。西方也不例外。據説,美國一家博物館買進的古希臘石雕,上世紀90年代被查證係假造。17世紀荷蘭大畫家倫勃朗的名作《戴金盔的人》,10多年前也被鑒定為贗品。本來,中國當代油畫被廣受青睞,是由於多為在世畫家所作,免去了買假之憂。但這個夢想,也被打破。在陳丹青的《國學研究院》、《西藏組畫·牧羊人》于2007年分別拍出1344、3584萬元天價之後,署名他的假畫立刻在拍賣行頻頻涌現。他本人發現,當年有偽作4幅、第二年6幅。
古今中外的藝術品造假事件,為什麼如此猖獗?
根源是藝術品市場的“壟斷”和“反壟斷”之爭。在經濟學中,壟斷是指市場交易中,買方或賣方擁有的強大控制力。在賣方壟斷情形下,壟斷廠商提供市場所需的全部産品,使買方找不到任何替代品,所以它可以控制和操縱市場價格。産生壟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關鍵性資源的掌握。曾有一個“鴕鳥壟斷”的案例:鴕鳥肉行業一直被南非廠商所壟斷,鴕鳥肉因為顏色和牛肉接近、且脂肪含量不高,在歐洲市場很受歡迎。但養鴕鳥的成本並不比養牛高,為了阻止外國廠商進入,南非通過一項法律,禁止出口能交配的鴕鳥和能孵化的鴕鳥蛋,並封鎖飼養方面的所有資訊和技術。這樣,歐洲人就不得不付出比牛肉高許多的價錢。
無疑,在所有的藝術品造假中,被倣的都是名家或名品。
藝術品造假與藝術品收藏相伴相生,因為藝術品收藏促進了藝術品市場。在藝術品市場中,某些藝術家因為地位特殊或者作品獨到,成為名家,他們的作品成為買家爭搶的對象。而在經營者那裏,因為名家或名品的數量有限,自然奇貨可居。這時的名家或經營者,便成了市場的壟斷者,利潤當然不菲。中國在晉代發生偽作,就是因為一批書畫名士如王羲之等人的作品,被競相購藏和賞玩。而西方在20世紀出現偽造畢加索等作品的專門集團,也是因為這些鼎鼎大名的現代主義大師,銷路甚廣。
既得利益者之外的人們,肯定希望打破這種壟斷局面。
在普通畫家那裏,正當的途徑是想方設法使自己成為名家;在經營者那裏,正當的途徑是想方設法蒐羅到名品。但談何容易,既費工、又費時,最終還可能一無所獲。有沒有捷徑呢?有,是造假。因為藝術是很特殊的商品,它的優劣並不完全在於品質,比如有些名畫家的作品技法很好模倣、甚至很平常,它之所以被追捧在於作者的名氣。普通畫家儘管可能嫺熟掌握了名家的技法,但如果依樣創作很可能被視作抄襲,而依樣造假則可能儘快致富。在經營者那邊,造假風險不大、卻回報甚豐。比如普通店舖的顧客,大部分並不懂行,即便有人叫起真來,國內尚沒有權威鑒定機構,去個體鑒定家那裏,恐怕也討不來多少實話。而在拍賣市場,拍賣法規明文寫著:拍賣行不對真偽負責。
是不是被造假的畫家、被賣假的買家們,就一定對此深惡痛絕呢?
不儘然。在畫家中,除了像吳冠中那樣願意將造假者訴諸公堂,不惜“黃金萬兩付官司”,大多數畫家只能息事寧人。當陳丹青被問及“怎麼維權”時,他回答説:“毫無辦法。我對著螢幕上的假畫愣幾秒鐘,就想別的去了。”法國畫家柯羅更好過關,窮畫家倣他的畫,他會簽上自己的名字成人之美。買家中,除了不少人在花大頭錢後大喊冤枉外,還有一些是知假買假。因為這些人買畫不是為收藏,可能為雅賄、可能為擺闊,那麼如果和賣假者心照不宣,倒成了花少錢辦大事的好買賣。
造假中的獲利者還不止這些,然而,為了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反壟斷、反造假的工作再難也是應盡力破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