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許多著名窯口一樣,早在五代時期,地處南方吉州廬陵府永和鎮的吉州窯就開始了陶瓷燒制的歷史。發展到南宋時期,北方耀州青瓷,定窯白瓷隨著北宋王朝的壽終正寢,從鼎盛走向衰敗之時,吉州窯卻進入了它全盛的發展時期。
黑釉是陶瓷史上較早燒製成功的陶瓷品種,但黑釉的發展一直滯後於白瓷與青瓷,直到南宋時期黑釉才真正開始盛行。黑釉燒制最成功的是南方福建的建窯與江西的吉州窯。這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飲茶和鬥茶風尚有關。作為中國傳統的飲料,茶,從商周時期就發展起來。自唐代陸羽《茶經》之後,品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文化品位的體現。尤其在南方産茶地區,選茶、洗茶、烹茶,飲茶過程逐漸禮儀化,而各類品茶工具也隨之發展。其中陶瓷茶盞在宋代日益盛行。偏安於天堂杭州的南宋皇帝徽宗不是個擅長治理國家的皇帝,但卻是個極有藝術品位與生活情趣的皇帝。徽宗不但好飲茶,更親自撰寫了一本有關茶的專著《大觀茶論》。他經常在宮中設茶宴,招待群臣喝茶。皇帝尚且如此,下至朝廷官員,再至市井百姓全國上下皆以飲茶為嗜好了。而“鬥茶”之風,則起源於個産區向朝廷進獻貢茶時,各自誇獎自己茶葉好,當廷比試起來。有范仲淹《鬥茶歌》:“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蘇軾亦有詩曰:“武夷溪邊栗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由於鬥茶要看茶粉泡開後的浮沫狀況,而浮沫是白色的,在黑色的茶盞中看得最清楚。因此,自漢以來一直未被重視的黑釉在南宋進入其黃金時期。
福建的建窯茶盞與江西吉州的黑釉茶盞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這其中最具特色的“黑釉木葉紋盞”是僅吉州窯燒制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特的黑釉瓷裝飾紋樣。木葉紋燒制的工藝南宋之後已經失傳,至今人們仍在探索黑釉木葉紋的燒制工藝。或者是樹葉偶然的落入釉料池中腐敗的葉脈隨著釉料無意刷在碗盞上而燒制出木葉紋,又或者陶瓷工匠有意識地將處理過的葉脈沾上釉料後施于碗盞底部而形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絕美而生動的木葉紋盞。而木葉紋中的樹葉到底是哪種樹的葉子也充滿猜測。有人説是菩提葉也有人説是桑葉。
存世的吉州木葉紋盞非常稀少。在宋代時期,有許多日本僧人到中國浙江的天目山寺廟中留學,他們回國時,都把在寺廟中使用的黑色碗盞帶了回去。這種黑色釉茶盞被日本陶瓷研究學者稱為“天目釉”,因此,建窯與吉州黑色釉又稱“天目釉”。崇尚中國文化的日本人,很快把收藏“天目黑釉茶盞”作為一種時尚,趨之若鶩。因此一直以來,建窯吉州窯“天目茶盞”在日本與國外的價格不菲。而帶有各種精美窯變紋飾的吉州黑釉盞更是比普通“天目釉”身價百倍。由於早期大量“天目黑釉”的流入日本,目前國內古陶瓷收藏中,吉州天目黑釉也非常稀少,帶有完整木葉紋飾的吉州黑釉更是一盞難求,珍稀程度不亞於宋代官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