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藝術市場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李梁:東廊藝術的北京攻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16 15:36:20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東廊新展館

東廊北京分館首展作品  

市場蕭條、各地大小畫廊紛紛轉入或隱或顯的歇業狀態之際,上海M50藝術園區最早入住的畫廊之一東廊藝術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北京市順義區歐陸廣場新設分館,近日邀請藝術家馮良鴻、馬樹青、孟慶苠、秦一峰和于凡以“中庸的視覺實驗”為主題舉辦開館展。在展覽開幕前,記者在專訪中請東廊藝術的負責人李梁談了他的“北京攻略”。

選址居民小區

他介紹,他們在北京分館選擇的是一個位於3樓的商場裏的空間,有700多平米,內部結構與上海東廊的空間很相似。為什麼選址在這樣的居民小區的商業設施中?李梁表示有兩個原因:一、藝術園區固然有許多優勢,但對大眾而言卻還是有距離,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空間有隔膜。而歐陸廣場在新北京展覽中心對面,周圍有許多住宅小區,居民眾多,希望北京分館能為他們提供藝術服務。二、他認為畫廊不一定要縮在藝術園區裏。東廊入住M50,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類似的小區,這是一種新的嘗試。M50也是在東廊進入以後才逐漸形成藝術園區。現在在居民小區中辦畫廊,也是一種新的嘗試,要從中找到畫廊發展的新路子,也很前衛。

至於北京分館與上海總部的關係,他認為兩個城市始終是互補的。從作品來看,有的藝術家的作品可能在上海受到歡迎,也有的上海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向北京推廣;從市場看也會有互補:上海、北京兩個市場都很重要,因為地域與文化因素的關係,兩者又有差別。

他還説,在設立分館的籌備過程中還做了一些調查,比如從居民人口結構來看,這個地區比較有可能開發藝術買家群體。不過到底怎麼樣,還是要看嘗試的結果。他個人期望,畫廊做好了,可以吸引其他區域的觀眾與買家,包括國際買家。他還透露,目前已在北京組建了當地的管理團隊。

尋求學術性與商業的平衡

李梁表示,東廊藝術從1999年10月在上海成立畫廊以來,一直致力於為中國最具創新和實驗精神的藝術家提供一個交流平臺和展示空間,在美術館和商業畫廊之間尋找平衡。如何做到?他希望做一些有意思的展覽,比如這個開幕展,其中有的藝術家本身並非市場熱門,有兩個半是做抽象藝術的。藝術家的教育背景、工作環境與學院較近,在藝術創作中有豐富的經驗,比較傾向於學術性的探索,有學術的動機與學術熱情。還有在美國的孟慶苠,正在尋找當代藝術的新的可能性;還有于凡的雕塑,都是出於自己的藝術趣味不斷開拓嘗試。他們在當前還是很有代表性,有許多藝術家是這樣。他們不可能為新而新地把傳統丟棄。

他還説,參展藝術家中除了秦一峰外,大多數在北京工作生活,以長期來看,東廊藝術在京滬兩地的展覽會互相交流,有時甚至會同時做一個展覽。他還説,他本人對北京一直有好感,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北京開分館的原因。不過他又表示,期望不能太多,否則會影響自己的工作。畫廊需要耐心地去做,要看得平常些。

對當代藝術現狀提出質疑

提到北京分館的首展,身為策展人的李梁表示,展覽探討了中國古典哲學理念與當代藝術的關係,對中國當代藝術批評過分依賴西方藝術史的現狀提出質疑。為什麼選擇“中庸”的理念?他解釋,一是根據參展作品的價值取向,藝術家都帶有中庸的態度;二是關係到當代藝術的解讀方式。他認為解讀當代藝術的方式很多,但真正與中國傳統文化脈絡相聯繫的還是很少,過去較多的是從西方的脈絡中尋找理論與歷史的根據,這樣很可能使當代藝術失去分量。是否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展覽就此做了嘗試。

至於藝術家的選擇,他表示,作品最關鍵,其本身的品質最重要。是否有個人的語言不僅看看觀念與理論。他認為,這次參展的作品,藝術家對東西方的東西都能有所取捨地用,其中既有中國文化的基因,又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兩者的關係結合的比較好。他還表示,因此他相信在北京開設分館,在結構上對東廊的展覽運作、藝術家挑選都會有益。

 

下一頁當悲觀派變成樂觀派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新山海經——邱黯雄個展 Boers-Li畫廊 展覽 藝術眼 ARTSPY.CN
· 國外畫廊在中國的市場狀況
· 勞倫斯:一個有好畫廊、好作品的好博覽會
· 藝術VS生活——陽光畫廊油畫邀請展
· 陸潔民:畫廊與藝術家如何給作品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