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市場魚龍混雜,真假難辨,收藏者很難把握。潘家園、琉璃廠作為收藏者的淘寶之地,“真”、“假”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兩個字,真假之間演繹過許多悲喜故事。
篆書《和》是著名書法家張萬慶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現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創作中心收藏。
成千上萬的人懷抱著發財的夢想收藏藝術品,絕大部分收藏被升值的預期主導。一個有關審美的事業成了一個物欲橫流的投機産業。
北京的潘家園、琉璃廠,是收藏愛好者的淘寶之地。這裡造就了藝術家,也成全了藝術騙子;有人在這裡淘得真金,也有人攬來一堆假貨。走進這裡,可以看到藝術品市場的繁榮與發展,也可以看到民間書畫收藏熱的興起與缺失。
在書畫市場上,你想淘得名人大家的真品,主要靠撿漏,而撿漏是需要專業知識的。
收藏隊伍不專業 加劇贗品氾濫
去年3月,書畫愛好者老王在潘家園舊貨市場附近的松榆小區,遇到一個賣畫人。那人説:“我孩子出國急需錢,想把劉文西的一幅畫給賣了。你要嗎?”老王很喜歡劉文西的作品,就跟著那賣主來到小區內一間半地下室看畫。
這是一幅工筆人物畫,塑造的是“文革”時期幾個陜北農民戴著紅袖標坐在地頭讀報紙的形象。賣主説:“要不是急用錢,你給30萬我都不賣,現在只好割愛了,一口價,10萬你拿走。”經過討價還價,老王以6萬元買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