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金融危機大爆發之前的通脹時期還是如今幾乎殃及全球的經濟危機時期,藝術品市場,無疑都處在經濟風起雲湧的漩渦中心。
經濟危機的發生讓很多人感嘆世道無常,“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如坐過山車般上下狂飆的的藝術品行情更讓人一時反應遲鈍,找不著北。彼時“一日九遷”的藝術品拍賣價格,讓前一場拍賣會剛剛準備好“入市”的玩家們在下一場拍賣會上就再也追不上那一串串變化著的數字。即使堪似“天價”,然而一時間願意為藝術揮金如土的人仿佛還有增無減。常常可以在各種藝術品交易場合看到人們信心滿滿的表情,當然還有那些競拍失利者為了失之交臂的某幅“名畫”、“名品”而捶胸頓足的窘態。
隨著經濟衰退宏觀趨勢的日益明朗,藝術品行業內外幾乎所有相關的人都當了回拿破侖,經歷了一次藝術的“滑鐵盧”。昔日族擁群簇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不復當日車水馬龍。然而,藝術並沒有死,張曉剛還是張曉剛,曾梵志還是曾梵志。同樣不變的還有人們對藝術市場討論猜測的熱情。
討論和猜測得多了,有關藝術市場未來走向的種種説法也就開始此起彼伏:有藝術市場已步入“嚴冬”、遭遇“寒流”一説;也有藝術市場正走向底部,“抄底”時機已到之説。無論哪種説法,有一個事實大家有目共睹,也心領神會。那就是,藝術品投資再也不是哪個人一時頭腦發熱、拍下額頭就能決定的事情了;大家開始變得穩重理性起來。之前人們那種相信自己、相信直覺的豪言壯語也漸漸變成了謙虛審慎地向業內專家諮詢的一個個問題。往日裏不大受人注意的那些有關藝術品投資的電視討論節目、網路諮詢欄目,頓然間贏得了不少人氣。某網站審時度勢的開辦了這樣一個線上諮詢藝術市場的欄目,首期就憑藉對“吳冠中假畫門”事件的深入分析博得業內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主題下的提問更多的面向了更廣泛的藝術市場,而並非局限于這個事件本身。這樣的結果就足以説明經歷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風浪之後投資者的理性趨向,最起碼人們學會了在高舉競標牌之前稍稍遲疑一下。
遲疑一下,經濟學裏管這叫作權衡。輕易地相信自己和輕易地相信別人意味著或者草率或者盲從,它可能不會導致每次投資都失敗,但卻會讓每次投資都隱患重重。在那檔藝術財商的諮詢欄目吳冠中專題下的主講專家王通偉看來——單純地認為藝術市場是“寒冬”或是抄底好時機的人大概還沒有吃夠非理性投資的苦頭。那些曾在高價位買進了低價值的作品,甚至更慘點,花重金買回了贗品的人,恐怕最懂得遲疑一下的道理。比如,前段時間轟動一時的吳冠中假畫案,再比如近幾日令人唏噓的白雪石之子指認贗品一事。難怪乎有人説“藝術品投資,不是弄懂了藝術就能了事的”。所以,不管你是否吃過這種虧,當你聽到有人詢問“如何評估藝術品價值”、“如何避免買到贗品”以及“如何使用相關法律維權”時,不要瀟灑地一笑而過,這背後隱藏著別人的辛酸,也是你未來投資引以為戒的標本。
在了解宏觀經濟形勢的前提下,觀察、獲悉、比較、權衡,最後作出決定。如果想來想去,你終於發現自己的想法也不怎麼靠譜了,那你不妨聽一聽那個專家的意見——“建議聘請專業顧問團隊來規避風險,是一個相對有保障的解決方案。”
作者:小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