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記憶的斑點---伊德爾油畫作品展”將於月底在北京藝森畫廊開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10-23 11:48:44 | 文章來源: 世紀線上中國藝術網

    展覽題目:《記憶的斑點-伊德爾油畫作品展》
    開幕時間:2006年10月28日
    展覽時間:2006年10月28日至2006年11月28日
    展覽地點:北京藝森畫廊

    一代人的經驗和感受,其中相當重要的部分是記憶,代與代之間經驗和感受的區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記憶的區別。在藝術創作中建立起一代人的經驗和感受,其中相當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起一代人的記憶。我之所以選用“建立”這個詞,是因為記憶要進入藝術,必須經過一個藝術語言的轉化過程,這個過程不會自動涌現,必須付出人為的努力,這個人為的努力過程,其實也就是逐漸建立文化記憶的過程。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代前衛藝術的特點之一是將文化記憶作為他們的一種敘事資源來加以利用的。這種記憶概括起來包含有二方面,一個是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以及1919年的五四運動所標誌的中國現代史的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直至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正因為中國文化的蘊積豐厚,才能提供我們回顧與記憶的素材。回顧與記憶不只是消極的鄉愁姿態,更可以憑藉著所含蘊的歷史縱深,叩問過去,並由此探勘未來的可能與不可能。另一個是個人成長的記憶與想像,這個記憶與想像當然是與整個時代的意識形態密切相聯。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伊德爾來説,他成長過程的視覺經驗與那個時期他所能看到的圖像,構成了他現在油畫創作中的主要符號資源。在他展出的這些作品裏的符號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天安門、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華表等標誌性建築和紅燈籠、紅旗等符號的象徵,以及在這些場景下的政治場面,比如毛主席在文革時期的檢閱、黨代會等等,這些都是當時所能接收到的政治性的公共新聞圖像;另一類是英雄解放軍,比如雷鋒等,這是他在上中小學時學習的課本,看電影和連環畫時的主要圖像來源。但我感興趣的是伊德爾在處理這些記憶的圖像時,不是簡單地複製成油畫或其他形式,而是帶有他個人的油畫語言的轉化。他將那些標誌性建築和人物或畫成黑白針孔列印的斑點效果,或塗抹一片粉紅的色彩。黑白建築作為權力的象徵,他處理的莊重、凝固而壓抑,也許是他對兒時政治記憶的真實而恐懼的感受;粉紅色的背景實際上傳遞著中國在“單一思維模式”時代日漸離去之後,人們對個人情感表達的需求。畫面上的“斑點”具有一種攝影圖片與生存記憶的痕跡,而成為那時中國的領袖、英雄以及中國人的某種視覺象徵,也給我們曾經失落的文化形象和身份提供了回眸與反思的視覺標本。

    這些作品之所以引起了我的共鳴,是因為我也經歷過類似作品中的場景、心理狀態等等。其實何止一件作品中的“我”和一個觀者的我,誰對這些不熟悉呢?所以容易産生共鳴。但這共鳴本身還需要進一步反省,因為引起共鳴的內容不是個體自我自然生長出來的,也不是個體自我主動求索得到的,而是一個時代和社會強加給我們的,幾乎沒有誰能夠躲避和拒絕這種強加,我們只好按照時代和社會的規定性成長,到後來就造成這樣的歷史事實:我們以為是我們個人的經驗和記憶,其實差不多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經驗和記憶。人與社會的變遷、時光的流逝,記憶不斷被破壞,但內心深處的記憶仍然會發生作用,會感到迷茫,會想到以前生活的場景和物品而帶有虛幻的色彩。“記憶”是試圖將已獲得的經驗保存下來,由此也産生了抗拒喪失的想向。伊德爾試圖運用繪畫的形式展示以往個人與時代關係的狀態、面貌和存在的合理性,而賦予他對歷史所造成的社會結構變化後,留下了他個人最後的記錄。馮博一

    營業時間:早9:00──晚5:30(星期一休息)
    電話:010─82014962
    郵箱:bj.east.gallery@163.com
    網址:www.bj-eastgallery.com
    郵編:100011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北二環中路德勝門箭樓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