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6-03-19 10:08:23 | 文章來源: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是國家辦有研究生院的大學之一;是一所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人事部授權可自行審批增列博士生導師、自行審定教授任職資格的大學;是一所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係(科)合併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70年遷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漢,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京、漢兩地辦學。

環境幽雅 交通便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東湖風景區,毗鄰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武漢·中國光谷”。學校佔地面積106.98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是一座集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學城。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博物館、學生公寓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為莘莘學子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是學習深造的理想選擇。

學科集優 實力雄厚

  中國地質大學是一所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近年來,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特色的學科體系,在保證地學優勢的前提下,大力建設和發展非地學類的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努力形成多學科相互支撐、相互配合、共同發展的學科格局;大力發展應用科學、前沿科學,與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資訊、奈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相對綜合的地質科學、資源與環境、地質工程技術、通訊與資訊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機電工程、應用人文社會科學等七大學科體系正在形成。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技實力雄厚,人才濟濟,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2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有21個院係,49個本科專業,65個碩士點,30個博士點,13個工程碩士學科領域,3個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具有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

  建校以來,先後有60多名院士在校任教,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有教職員工2800人,其中教授316人,副教授57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3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1人,外聘院士9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6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97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名。博士生導師126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現有各類在校生236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專科生、研究生、留學生17600多人。

校風嚴謹 桃李芬芳

  學校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和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在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獲得“高校優秀組織單位”稱號,在湖北高校中排名第一。學校在第四、五、六、七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四獲“校長杯”,並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大賽,取得70塊金牌、42塊銀牌、59塊銅牌的好成績(第七屆大運會獲4金7銀17銅);培養出了以征服七大洲最高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茨洛、第27、28兩屆奧運會羽毛球混雙冠軍高崚、中國超級模特彭麗霞等為代表的體育和文藝明星,他們為國家及學校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學校始終堅持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優秀人才、不斷開拓創新的辦學宗旨,遵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提出的“基礎要厚實、專業要精深、知識要廣博,辦出特色,辦出風格”的培養要求,以“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為校訓,為培養“愛國心和責任感強、電腦和外語能力強、基礎理論強、管理能力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強”的“五強人才”而不懈努力。五十多年來,培養出了8萬餘名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業務骨幹,更令人感到自豪的是已有22名畢業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更有溫家寶等一批黨和國家的高級管理人才。

研教並重 成果豐碩

  中國地質大學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學校現有各類實驗室63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開放(重點)實驗室及工程中心11個,9個基礎課實驗室通過了省教委組織的基礎課合格實驗室評估;中國地質地大學(武漢)擁有具有國內國際領先水準的大型儀器設備92台,現有各類研究院(所、中心)56個,充分體現了學校是一所研究與教學並重的綜合性大學。九十年代以來,學校累計完成科研項目1000多項,其中有50多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或國家發明專利;尤其是趙鵬大院士于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最高獎——克倫賓獎,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係-三疊係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我校作為唯一的高校參加了被稱為“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的國家級高科技工程--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科學研究。在中國首次載人航太飛行中,“神舟五號”所安裝的“搜索救援輔助決策系統”服務平臺,是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地資訊工程有限公司獨立研發的MAPGIS(地理資訊系統)軟體為載體的。MAPGIS地理資訊系統已連續6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國産GIS平臺軟體測評第一名,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內500多家同類産品激烈競爭中拔得頭籌,被運用於神舟五號載人航太飛行。奈米科技在我校也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奈米礦物材料的化學合成、製備,奈米功能材料的合成、摻雜,非金屬礦物材料的微粉化等,已具備一定的研究基礎和科技水準。目前學校擁有與奈米材料有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重點項目、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及高新技術項目近20項,其中1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通過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鑒定。奈米科學和技術將對未來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産生重大影響,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競相爭奪的科技戰略制高點。此外,學校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尋找和合理利用資源、減輕自然災害、保持人類生存環境、擴展生存空間、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的協調、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交流廣泛 放眼世界

  學校面向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保持基礎學科優勢的同時,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加強産、學、研相結合,鞏固和發展了與許多著名大中型企業的合作關係。學校堅持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辦學思想,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現與30多個國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資料交換關係,並每年選派在校生前往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礦業學院、聖彼得堡化學藥學院、加拿大的約克大學、北大西洋學院留學,邀請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訪問、講學。

勵精圖治 奔向未來

  在新世紀裏,地大人將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學校的各項工作,發揚“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良傳統,堅持與時俱進的辦學風格,以人為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以教育教學品質為生命線,勵精圖治,為把中國地質大學建設成為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現代型、國際型、開放型的高水準大學而不懈努力!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藝術中國 | 廣告服務 | 招聘資訊 | 聯繫我們 | 合作夥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artchina@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