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展覽

盛葳:從“純化語言”談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9 16:58:0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對藝術創新的研究與深度實驗發生在美術學院非常自然,這與當時包括葛鵬仁等在內主要教師的教學思想緊密相關。“發展現代的、中國的、個性的油畫藝術是畫室教學的總目標。”【8】與“’85新潮美術”中的各種豪情“宣言”相比,這種論述看起來似乎並不那麼轟動,但它卻被系統、長期、有序地執行了下去。一系列具體的藝術探索方法也作為制度在日常教學中被採用,對“純化語言”現象的出現産生了非常直接的影響,譬如,葛鵬仁曾在總結四畫室教學時談到:“鼓勵學生做大量的純繪畫語匯練習——用形、色、點、線、面去思考畫面,或某種安排,或某種組合,亦指視覺的實驗過程,要求純粹性或抽象性,強調作為獨立的藝術語言的色、形、點、線、面的美學價值。”【9】顯然,這激發了學院師生的創作,並使他們的創作具備了一個共同的學術語境和大方向。

  結果很自然,“學院派”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構成了“純化語言”的基石,並且,此間走出的藝術家,也大多形成了自己完善、成熟的,具有個性特徵的藝術思路和創作脈絡。並長期地影響著他們藝術觀和創作。譬如,王玉平雖然從沉重的表現主義走向了今天市井生活“浮世繪”,但表現的手法依然潛藏;陳曦的表現主義創作探索至少一直持續到2005年。圍繞“純化語言”産生的理論和實踐影響不但直接影響著這批藝術家,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很多學院藝術家,甚至推衍到整個中國美術界。當然,葛鵬仁等教師的教學思路並不僅僅止于重視形式語言,而是力圖通過這樣的手段變革去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觀念•自我•創造”是他長期以來創作與教學思想的基點,這在學院的教學中産生持續性的影響——不僅是對較早的畢業生,對稍後的孫原、夏俊娜等也同樣如此。在隨後的創作、研究中,除“純化語言”外,他還大量的關注到包括“觀念藝術”在內的非架上藝術,出版了專著《西方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並在教學中運用,産生了相應的影響。因此,儘管四畫室最初定位在材料研究上,但很大程度上擔起了“學院創新”的任務,反觀中國畫、版畫或雕塑等係科的教學分工,實際上也是殊途同歸。

  “’85新潮美術”改變了中國美術創作的整個格局,儘管“運動”式的轟動效應未能産生相應深刻的藝術流派與風格,而“純化語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結合前衛藝術與學院優勢,反思並深化了此前的前衛藝術探索。本次展覽展出的絕大多數畫家,都畢業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恰好正在這一時空之中,無論是他們當時的的實驗探索,還是後來逐步完善的個人面貌,都深刻地反映出“純化語言”的巨大影響。一部分畫家持續地在抽象與表現風格的藝術創作方面推進,而另一些藝術家則更多地走向了“觀念藝術”,譬如,孟祿丁從“元態”系列走向了10年後的“元速”系列,最低限化“主體性”的機器繪畫延續了他抽象繪畫的基本元素,甚至繼續保留了某種最初源自超現實主義的“荒誕”與“體驗”,但卻已經不再單純地是歷練語言,而具有對藝術本體的觀念性思考;在更年輕的孫原那裏,“觀念藝術”是水到渠成的事,《自由》等作品讓他和他的搭檔更加成熟,從他們的成長經歷和發展脈絡中看,“觀念藝術”又何嘗不需要“純化語言”?

註釋:

【1】甚至直到1980年第二屆“星星畫展”申請到中國美術館展出時,時任中國美協主席的江豐在表示可商議之餘,又補上一句“但是醜的,太抽象的不能展”,亦可作為佐證。易丹:《星星歷史》,鄒建平主編:《中國當代藝術傾向叢書•第一冊》,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頁。

【2】孟祿丁,《純化的過程》,《中國美術報》,1988年第18期。

【3】張群、孟祿丁,《新時代的啟示——<在新時代>創作談》,《美術》,1985年第7期,P.48。

【4】孟祿丁,《荒誕•體驗》,《中國美術報》,1988年第47期。

【5】馬路,《繪畫的思維過程和混亂之美》,《美術研究》,1991年第1期,P.25。

【6】方舟,《回到藝術本體上來》,《中國美術報》,1988年第49期。

【7】殷雙喜,《靈魂的生命激情在何處顯現——對藝術語言的追問》,《中國美術報》,1988年第52期。

【8】《第四畫室教學綱要》,《美術研究》,1987年第1期,P.39。

【9】葛鵬仁,《創作教學是一門藝術——油畫係四畫室創作教學的思想與方法》,《美術研究》,1995年第2期,P.22。

【10】葛鵬仁,《觀念•自我•創造》,《美術》,1985年第1期,P.14-15。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