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中華藝術宮和當代藝術博物館年迎客近230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02 13:29:42 | 文章來源: 解放日報

黃浦江畔的兩座從世博建築轉身而來的藝術宮殿,以比預計更快的速度走向市民。“一年來,中華藝術宮吸引觀眾近 200萬人次,日均超過6000,最高峰值達到2萬。”上海市文聯主席、中華藝術宮館長施大畏認為:“這實實在在地説明,我們的市民需要中華藝術宮。”同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年裏接待了30萬人次的觀眾。

比起南京路上的原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的展示面積達6.4萬平方米,是原上海美術館的10倍,而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更是填補了歷史空白,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公立當代藝術博物館。兩個更大更新、藏品更多的藝術宮殿,用一年的實踐告訴人們:它們既是“高大上”的藝術殿堂,更是以人為本、親民近民的“藝術之家”。

一年來,中華藝術宮從方便觀展者參觀的角度出發,整體佈局幾經調整,讓觀眾在參觀期間能感受到“處處有作品,步步有景色”。開館期間的0米序廳服務中心移至9米平臺,更合理規劃了參觀者自上而下的參觀路線。一個頗值得玩味的細節是,原先的物品寄存“原借原還”,如今調整為在出口處領取。對於工作人員來説,寄存物品的短駁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但給觀眾帶來了更大便利。而當代藝術博物館則在設計之初就把五樓大平臺辟為公共區域,觀眾可在這個“城市陽臺”上喝茶聊天,享受藝術帶來的閒情逸致。

“藝術應該為人民服務。”施大畏告訴記者,之所以每天能吸引超高人次進入兩館,除了人性化的服務外,更離不開兩館在公共藝術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

一年來,中華藝術宮共放映藝術電影近200場;舉辦各類藝術講座 (包括視聽講座)108場;開展各類公共教育活動70場;秉持“將博物館帶回家”的理念積極開發各類衍生品,目前總量已達到近330餘款;國內首個具備全場景遊覽功能的數字博物館上線,首批上線的有7000多幅數字化的藝術作品和上百萬字的文字內容;大型步道回廊內開放300米教育長廊……而當代藝術博物館共開展了包括普及講座44場、兒童活動90場、學術論壇5場,以及絲網工作坊、藝術家現場表演、藝術影片放映、機構與企業定制的員工日活動等在內的不同類型教育活動約200場。

越來越多的人正把自己的美術課堂“搬”進兩館。第九屆上海雙年展期間,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創了“圓明學園”系列主題工作坊,以短期學院的方式正式授課;而針對《電場:超越超現實——法國蓬皮杜中心藏品展》,適時推出少年兒童藝術教育讀本《給孩子看的超現實主義》。未來,中華藝術宮還將逐步開發藝術教育課件,陸續推出網上藝術課堂,使之成為吸引觀眾走進藝術宮的推廣平臺和分享藝術教育成果的課堂。

“我們有豐富的藝術服務內容,兩館要打造的是藝術服務綜合體。有真切的服務意識,才能帶來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和策展方案。”施大畏透露,繼奧賽博物館之後,大都會博物館等國際著名美術館紛紛遞來合辦展覽的橄欖枝,“讓人民充分享受公共藝術資源的美術館,才能在國際展覽的對話中獲得較大話語權,傳遞我們的美術理念,提升文化自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