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藝術家徐冰的安迪·沃霍爾一席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1-19 10:03:07 | 文章來源: 新週刊

安迪·沃霍爾與禪

人類已經進入一個標準化的時代。拜電子傳媒所賜,“複數性”成為生活的常規。桌子一樣高、電視畫面一樣斑斕,打開電腦,操作界面在全世界都一樣。

早在60年代,安迪·沃霍爾就像預言家一樣提示了這種趨勢。儘管對大多數人,尤其是美國人來説,安迪·沃霍爾不是那麼可愛,但正如徐冰所説,毫無疑問,他是一位思維的大師,藝術的大師、禪智慧的大師。“禪不是哲學,是生活態度。”徐冰對記者説。

安迪·沃霍爾深諳這種精神,因此他才像液體一樣滲透現代社會的每一次運作。“他是思想型的人,比同代文化人對所處時代的認識高出一籌,並懂得如何把思想通過藝術的語言和生活方式解説出來。”這種解説反映在每一次藝術與社會的交換關係中,交付什麼、得到什麼。1963年,當安迪·沃霍爾還是弗吉尼亞一個默默無聞的窮年輕人,他曾在報上登廣告,用作品置換冰箱和傢具等生活用品。

安迪·沃霍爾與中國

1983年前後,徐冰第一次在《美術研究》上看到安迪·沃霍爾那件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絲網印作品。“那時關於西方當代藝術的資訊很少,一張手心大小的黑白髮表物就可以刺激出很多的啟發,一下子就對他的東西發生了興趣。”從此,他一直非常關注安迪·沃霍爾。

到美國之後,徐冰無意中在圖書館發現一張安迪·沃霍爾在長城上的照片,後來又看到了他在天安門廣場毛主席像下的照片。“安迪·沃霍爾的潑普受毛澤東的影響很大,但比起毛,他是小巫見大巫。”

安迪·沃霍爾確實來過中國。但那次行程並不愉快,因為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多少人知道安迪·沃霍爾是誰,這對他來説是個打擊。在文化部安排的行程中,包括訪問老藝術家李可染等。看完李的作品後,安迪·沃霍爾説:“我想買。”但他指向的卻是李可染孩子畫的“兒童”畫。

記者:二十年來,安迪·沃霍爾對後繼的當代藝術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徐冰:當下幾乎所有的藝術現象,都受到安迪·沃霍爾的影響。比如以傑夫·昆斯。馬修. 巴尼的藝術,就與安迪·沃霍爾的影響密不可分。觀念、行為、塗鴉和後來的新卡通、試驗電影都受到他的影響。此外,今天人們對藝術與商業文化和流行文化關係的認識,廣告業的走向等,都與安迪·沃霍爾有關。安的藝術思想包含著很多可能性的種子,可以在各種土壤中生長出異樣的東西來。

記者:你認為安迪·沃霍爾最寶貴的貢獻是什麼?

徐冰:他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當代精神。按照“我們”對藝術的要求,他也是一個“藝術反映時代精神”做的最好的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表現的不僅是當代社會的優秀之處,還有它的弊病。他向人們提示時代的本質特徵,揭示了當代社會與古典社會質的分界點。在我個人,他的copy和“複數”概念影響至深。

對安迪·沃霍爾價值的認識不是從他的某一件作品或某一個行為來判斷的,必須把他的工作放在時代和文化的上下文中才被顯現出來。舊有的藝術價值概念在他的作品前是不工作的,他把藝術放在無從討論和消解標準的範圍內。安迪·沃霍爾的革命性正來自當代社會的弊病本身,並把這些當作藝術手段,以其人之到還其人之身。他和杜尚一樣,都是現代藝術最重要的人物,相當於圍棋中的眼位,繞不過去。

記者:現在的美國仍到處充斥著安迪·沃霍爾的印記麼?

徐冰:在所有美國藝術家中,關於安迪·沃霍爾的書和文獻是最多的,且新書不斷。只要提到藝術,特別是美國藝術,幾乎都要談論到他。奇怪的是,很多美國人並不喜歡他,否定他的東西時,又在無休止的談論他。真實的原因是他代表了美國優略共存的文藝靈魂。

安迪·沃霍爾留給後人很多關於藝術的商業化、生産和原作問題的疑問。我的一位朋友是美國安迪·沃霍爾鑒定委員會成員之一。如今世界上有太多安迪·沃霍爾的作品,難於界定。他們的任務是每年一次會議,幫助搞清楚留在世上的安迪作品到底是真是假、屬於什麼層次、年代、編號、是否限量、與安迪·沃霍爾的工廠是什麼關係,是絲網印還是手繪,是安迪在世時還是去世後印的。等等。世人用藝術的尺度來衡量他的遺産,可他一生做的事都是在搞亂這個藝術的度量衡。這個委員會對藏有大量安迪·沃霍爾作品的藏家和美術館特別重要,他們的鑒定結果直接涉及到這些人財産的價值。

記者:波譜藝術走到今天,是否到了衰敗的盡頭?

徐冰:不能這麼説。波譜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今天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從社會的結構演變中來,又反過來影響當代。客觀的説,整個當代藝術本身都在衰敗,但是有價值的藝術家的思想會一直具有影響力,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進程。

記者:安迪·沃霍爾對中國當代藝術有何影響?

徐冰:中國的政治波譜與艷俗藝術都與安迪·沃霍爾有關係。不同的是,安迪·沃霍爾從商業波譜和社會主義波譜中借用了很多東西,中國波譜藝術家的靈感來自於自身生活經驗和文革經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