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青年美展:展示平臺還是藝術秀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25 14:33:07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藝術評論人、獨立策展人 鮑棟:

  早賣10年畫,也許失去的是10年後的市場

  就我所了解的情況,這些“青年藝展”大都是盈利性質的,説白了就是商業活動。

  從傳統的成功學來看,這些展覽給了青年藝術家受關注的機會,也使他們獲得了物質的回報,是好事。但以市場為導向的展覽的出發點,一定是商業上的訴求——就是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從青年藝術家身上掙到錢。而一個藝術家的成長曲線通常是一個拋物線,達到最高點的時間越晚,就越高,走的也就越遠,如果達到高點的時間過早,反而容易隕落。在成熟的藝術品市場當中,畫家和市場中間,有一個以畫廊為主的一級市場作為溝通的橋梁。作為青年藝術家,從被代理到真正地“畫出來”,這個過程起碼要五年左右的時間。但現在很多年輕人等不及,無論是榮譽還是物質回報,他們都希望來得越早越好。一窩蜂的“青年藝展”可以滿足他們這個願望。比如CYAP,直接和拍賣行合作。這種模式即便做得很成功——比如5年之後真的獲得了很高的回報,也是對目前中國亟需好好完善的一級市場的破壞,因為它在強化拍賣行的權力。在拍賣行的眼裏,藝術不是藝術,只是一種商品。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現在的“青年藝展”有點像淘寶的“雙11”,把長期的銷量集中在一天實現。看上去熱熱鬧鬧,但藝術市場本身並沒有變大,只是通過大型活動一下子消費掉了。年輕藝術家,你早賣了10年畫,可能就意味著你失去了10年以後的市場。

  我不贊成年輕藝術家去參與這樣的“選秀”活動,還因為從根本上我認為這種“選秀”方式無法選出真正好的藝術。一個年輕藝術家的價值,是要看他是否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有價值的藝術語言。現在各類“青年藝展”,恰恰把推進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實踐這件事情放在了非常次要的位置上。比如“未來展”,從它的名字“亞現象”不難看出,它對青年藝術家採取了一種俯視的姿態。這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的背後,是對年輕藝術家真實而多元狀態的無視。未來展的藝術家推薦表上有6個名額,可以推薦6個藝術家,每個藝術家在一行裏面説清楚,但一個藝術家怎麼可能用一句話就説清楚?如果你連參展藝術家的基本情況都不了解,即便你籠絡了幾十上百的藝術家來參展,也只不過是表面熱鬧,沒有任何學術上的價值。

  事實上,年輕的藝術家並不需要什麼發現、推介與扶持,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平等的目光。我建議年輕藝術家,還是少參加這種一窩蜂的“選秀”活動,也不要將太多的精力放在迎合市場上。雖然從長遠來看,市場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合一的。但是,藝術價值是前提,是市場價值的保證。而從藝術價值來説,獨特性比什麼都重要。

  青年油畫家 鄭劍:

  藝術家和資本,要學會彼此尊重

  民間資本進入到“青年藝展”領域,對於繁榮青年藝術市場,肯定是正面的意義大過負面,我持贊同態度。

  首先,對於年輕藝術家而言,展示的平臺多了,機會多了,總歸是好事,年輕人特別需要來自社會的肯定——不管這個肯定是善意的、學術的,還是摻雜著利益考慮在其中。有了這種肯定,對於他今後肯定有幫助。

  其次,年輕藝術家有了更多獲得物質回報的可能,經濟上又可以減輕一些負擔,這也是好事。這些很現實的問題,藝術家無從回避。畫畫需要經濟上的支援,畫家也必須要接觸、認識市場,學會和市場互動。

  商業會不會侵蝕藝術性、藝術家的獨立性?這些風險確實也存在。但這個跟藝術家自身能不能堅持住有很大關係。不能改變的人,終究是不能改變的。當然,最好的境界是,既能保持創作的獨立性,又和商業取得聯繫。但不要讓商業成為決定你藝術創作的最重要因素,不能讓它干預你的創作。比如,拍賣行命令你,現在玩世現實主義好賣,你就畫這個,政治波普好賣,你賣這個。不要進入到這個局面。大家要有個互相尊重的前提在裏面。商業要能尊重你的創作,你也要尊重商業的操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沒有商業,但那個時候有政治的滲透,所以每個年代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挑戰。面對屬於你的大環境,你能做什麼選擇,要看藝術家自己的把持和考量。但藝術和商業結合,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事實上,現在很多大牌的藝術家跟商業結合得很緊密,比如日本的村上隆、中國的趙半狄等。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